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3-21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16页 |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 第15-16页 |
2 治疗方法 | 第16-18页 |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施加因素 | 第16页 |
·随机方法 | 第16-17页 |
·治疗方案 | 第17-18页 |
3 观察内容及方法 | 第18页 |
·安全性观察项目及方法 | 第18页 |
·疗效性观察 | 第18页 |
4 疗效标准 | 第18-20页 |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18-19页 |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 | 第19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9-20页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1 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 第21-25页 |
·性别 | 第21页 |
·年龄 | 第21页 |
·两组治疗前病人门诊住院构成分析 | 第21-22页 |
·两组病程分析 | 第22-23页 |
·两组治疗前病人脑梗死部位分析 | 第23页 |
·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 第23页 |
·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 第23-24页 |
·两组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分析 | 第24页 |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第24-25页 |
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第25-28页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25页 |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5-26页 |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第26-27页 |
·治疗前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第27页 |
·治疗前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 第27页 |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比较 | 第27-28页 |
3 安全性分析 | 第28-30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分析 | 第28-29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查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0-57页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认识 | 第30-42页 |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的认识 | 第30-35页 |
·现代临床治疗研究 | 第35-42页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的认识 | 第42-46页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特点 | 第42-43页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发生机制 | 第43-45页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治疗 | 第45-46页 |
3 益气养阴通瘀方联合降糖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的中西结合背景 | 第46-48页 |
·目前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脑梗死恢复期)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优势 | 第47-48页 |
4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第48-49页 |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基本病机 | 第48-49页 |
·滋阴益气活血法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治疗大法 | 第49页 |
5 益气养阴通瘀方组方分析 | 第49-54页 |
·益气养阴通疥方的药物组成 | 第49-50页 |
·益气养阴通癖方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50-54页 |
6 体会 | 第54-55页 |
7 展望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 | 第65-77页 |
综述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交流学习情况 | 第71-72页 |
附表 | 第7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