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高能物理学论文--粒子类型论文--介子论文

B_s介子两体非轻衰变中的超对效应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1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1-29页
 §2.1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第11-16页
  §2.1.1 标准模型的研究内容第11-13页
  §2.1.2 标准模型的拉氏量第13-16页
 §2.2 标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新物理扩充第16-17页
 §2.3 超对称理论第17-29页
  §2.3.1 超对称中拉氏量的一般形式第17-19页
  §2.3.2 最小超对称模型(MSSM)第19-22页
  §2.3.3 R宇称及其结果第22-23页
  §2.3.4 质量插入近似—研究味改变中性流过程超对称效应的常用方法第23-25页
  §2.3.5 R宇称破缺超对称第25-29页
第三章 B介子的弱衰变及QCD因子化方法第29-53页
 §3.1 B介子弱衰变的分类第29-30页
 §3.2 B介子弱衰变中的CP破坏类型第30-34页
 §3.3 CKM矩阵简介第34-37页
 §3.4 两体非轻B介子衰变的研究方法第37-53页
  §3.4.1 低能有效哈密顿量第38-39页
  §3.4.2 理论上对强子矩阵元的处理方法第39-43页
  §3.4.3 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两体非轻B介子衰变第43-53页
第四章 用质量插入近似研究B_s→K~((+)-)π~+,K~((+)-)ρ~+衰变第53-79页
 §4.1 研究动机第53页
 §4.2 B_s→K~((+)-)π~+K~((+)-)ρ~+衰变的理论框架第53-60页
  §4.2.1 标准模型部分的贡献第53-57页
  §4.2.2 质量插入的超对称效应第57-59页
  §4.2.3 研究物理量的具体定义第59-60页
 §4.3 B_d-B_d混合的理论框架第60-62页
 §4.4 B_s→K~((*)-)π~+,K~((*)-)ρ~+衰变中的超对称效应第62-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9页
第五章 B_s→K~((*)-)K~((*)+),K~((*)-)π~+,K~((*)-)ρ~+衰变中的R宇称破缺超对称效应第79-97页
 §5.1 研究目的第79-80页
 §5.2 B→M_1M_2衰变的理论框架第80-85页
  §5.2.1 标准模型的不变振幅第80-81页
  §5.2.2 R宇称破缺超对称耦合的贡献第81-83页
  §5.2.3 总的衰变振幅和研究的具体物理量第83-85页
 §5.3 数值结果及分析第85-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9页
附录A 两体非轻衰变的α_s阶修正函数和本文相关的不变振幅第109-119页
 §A.1 标准模型部分的α-s阶修正函数第109-114页
  §A.1.1 B→PP,PV衰变中的修正函数第109-112页
  §A.1.2 B→VV衰变中的修正函数第112-114页
 §A.2 RPV部分的α-s阶修正函数第114-116页
  §A.2.1 B→PP,PV衰变中的修正函数第114-115页
  §A.2.2 B→VV衰变中的修正函数第115-116页
 §A.3 相关的两体非轻B_s弱衰变的衰变振幅第116-119页
  §A.3.1 标准模型部分的衰变振幅第116-117页
  §A.3.2 R宇称破缺耦合对衰变振幅的贡献第117-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HIC-STAR上椭球流的研究
下一篇:高能核—核碰撞中新物质形态及其强子化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