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目立体工业摄影测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双目立体工业摄影测量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双目立体工业摄影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双目立体摄影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双目立体工业摄影测量技术 | 第20-28页 |
·双目立体工业摄影测量原理 | 第20-22页 |
·坐标系 | 第20页 |
·双目立体工业摄影测量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双目立体工业摄影测量系统 | 第22-25页 |
·工作流程 | 第22页 |
·系统构成 | 第22-25页 |
·双目立体工业摄影系统测量精度估算 | 第25-27页 |
·精度估算公式 | 第25-27页 |
·实验 | 第27页 |
·本章小节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单相机内参数标定 | 第28-39页 |
·相机畸变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径向畸变 | 第29页 |
·偏心畸变 | 第29-30页 |
·像平面畸变 | 第30页 |
·相机内参数标定方法 | 第30-32页 |
·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32页 |
·基于岭估计的自检校光束法相机标定 | 第32-36页 |
·岭估计理论依据 | 第32-33页 |
·误差方程的建立 | 第33-35页 |
·基于岭估计的自检校光束法相机标定流程 | 第35-36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36-38页 |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双相机结构参数标定 | 第39-53页 |
·基于一维靶标的双相机结构参数标定直接解法 | 第40-49页 |
·对极几何 | 第40-41页 |
·八点算法求解本质矩阵 | 第41-42页 |
·直接法解算结构参数初值 | 第42-44页 |
·精确解算结构参数 | 第44-47页 |
·实验 | 第47-49页 |
·不稳定状态下双相机结构参数的标定 | 第49-51页 |
·双相机结构参数快速标定 | 第51-52页 |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图像特征提取与识别 | 第53-68页 |
·边缘高精度提取 | 第53-57页 |
·Hessian 矩阵介绍 | 第53-54页 |
·Canny 算法介绍 | 第54页 |
·基于Hessian 矩阵的边缘提取方法 | 第54-55页 |
·实验 | 第55-57页 |
·线条中心快速高精度提取方法 | 第57-61页 |
·激光条纹中心的概略位置 | 第58页 |
·激光条纹中心的精确位置 | 第58-60页 |
·实验 | 第60-61页 |
·圆形回光反射标志中心定位 | 第61-66页 |
·圆形反光标志介绍 | 第61-62页 |
·基于双阈值的标志点识别 | 第62-64页 |
·灰度加权质心法得到标志点中心 | 第64页 |
·实验 | 第64-66页 |
·点状编码标志介绍 | 第66-67页 |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双目立体匹配 | 第68-77页 |
·曲线匹配 | 第68-70页 |
·匹配原理 | 第68-69页 |
·核线计算 | 第69-70页 |
·圆形标志点匹配 | 第70-76页 |
·有驱动点匹配 | 第70-71页 |
·无驱动点匹配 | 第71-74页 |
·圆形标志点匹配实验 | 第74-76页 |
·本章小节 | 第76-77页 |
第七章 三维坐标解算 | 第77-84页 |
·最小二乘前方交会 | 第77-78页 |
·基于异面直线公垂线法中点的前方交会 | 第78-80页 |
·基于公垂线约束的迭代优化前方交会 | 第80-81页 |
·实验 | 第81-83页 |
·本章小节 | 第83-84页 |
第八章 实际工程应用 | 第84-100页 |
·雷达天线振动变形测量 | 第84-93页 |
·项目背景与指标要求 | 第84-85页 |
·雷达天线振动变形测量系统 | 第85-90页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90-91页 |
·雷达天线振动测量实验与系统精度评定 | 第91-93页 |
·陶瓷砖外形尺寸自动测量 | 第93-99页 |
·项目背景与指标要求 | 第93-94页 |
·陶瓷砖外形尺寸自动测量系统 | 第94-97页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97-98页 |
·陶瓷砖外形尺寸测量实验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100-101页 |
·论文创新点总结 | 第101-102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