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 1.2 动脉硬化概述 | 第16-18页 |
| 1.3 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 1.3.1 动脉硬化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 1.3.2 心血管风险评估 | 第20-24页 |
| 1.3.3 心血管疾病干预 | 第24-27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7-29页 |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8-29页 |
| 第2章 动脉硬化评价方法研究 | 第29-50页 |
| 2.1 基于DAI的颈动脉硬化评估方法 | 第29-35页 |
| 2.1.1 引言 | 第29-30页 |
| 2.1.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2.1.3 研究结果 | 第32-34页 |
| 2.1.4 讨论 | 第34-35页 |
| 2.2 基于baPWV的颈动脉硬化、主动脉钙化评估方法 | 第35-43页 |
| 2.2.1 引言 | 第35-36页 |
| 2.2.2 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 2.2.3 研究结果 | 第39-42页 |
| 2.2.4 讨论 | 第42-43页 |
| 2.3 不同年龄段baPWV预测动脉硬化阈值 | 第43-49页 |
| 2.3.1 引言 | 第44页 |
| 2.3.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2.3.3 研究结果 | 第45-48页 |
| 2.3.4 讨论 | 第48-4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3章 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研究 | 第50-59页 |
| 3.1 引言 | 第50页 |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0-53页 |
| 3.3 研究结果 | 第53-56页 |
| 3.4 讨论 | 第56-5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4章 生活方式对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作用规律研究 | 第59-67页 |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 4.2.1 研究样本 | 第60页 |
| 4.2.2 数据采集 | 第60页 |
| 4.2.3 生化指标 | 第60-61页 |
| 4.2.4 baPWV测量 | 第61页 |
| 4.2.5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 4.3 结果 | 第61-64页 |
| 4.3.1 受试者特征 | 第61-62页 |
| 4.3.2 HC和HD对baPWV的影响 | 第62-64页 |
| 4.3.3 影响血压控制情况的生活方式 | 第64页 |
| 4.4 讨论 | 第64-6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5章 基于生活方式管理的动脉硬化早期干预研究 | 第67-82页 |
| 5.1 引言 | 第67页 |
| 5.2 干预方案 | 第67-70页 |
| 5.2.1 运动干预 | 第68页 |
| 5.2.2 膳食干预 | 第68-69页 |
| 5.2.3 行为方式干预 | 第69页 |
| 5.2.4 心血管事件预防 | 第69-70页 |
| 5.3 实验平台 | 第70-73页 |
| 5.3.1 硬件平台 | 第70-72页 |
| 5.3.2 软件平台 | 第72-73页 |
| 5.4 示范应用 | 第73-80页 |
| 5.4.1 生活方式干预流程 | 第73-74页 |
| 5.4.2 干预效果及评价 | 第74-8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6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82-83页 |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3页 |
| 6.3 展望 | 第83-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9页 |
| 致谢 | 第99-10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