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5页 |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0-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3.1 剪切带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2 原生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研究目的任务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6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 第22-25页 |
1.6.1 完成工作量 | 第22页 |
1.6.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2-2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5页 |
2.1 地层 | 第25-28页 |
2.1.1 太古宇-古元古界敦煌岩群(ArPt_1D) | 第26页 |
2.1.2 寒武系黑茨沟组(∈h) | 第26页 |
2.1.3 奥陶系(O) | 第26-27页 |
2.1.4 志留系(S) | 第27页 |
2.1.5 石炭系羊虎沟组(Cy) | 第27页 |
2.1.6 二叠系大黄沟组(Pd) | 第27页 |
2.1.7 白垩系新民堡群(KX) | 第27-28页 |
2.1.8 第四系全新统(Qh) | 第28页 |
2.2 构造 | 第28-30页 |
2.2.1 褶皱 | 第28-29页 |
2.2.2 断层 | 第29-30页 |
2.3 侵入岩 | 第30-32页 |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 第30-31页 |
2.3.2 华里西期侵入岩 | 第31页 |
2.3.3 脉岩 | 第31-32页 |
2.4 变质岩 | 第32-33页 |
2.4.1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岩系 | 第32页 |
2.4.2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岩系 | 第32页 |
2.4.3 动力变质岩系 | 第32-33页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3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33-35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5-59页 |
3.1 矿区地质 | 第35-44页 |
3.1.1 地层 | 第35-40页 |
3.1.2 构造 | 第40-41页 |
3.1.3 岩浆岩 | 第41-42页 |
3.1.4 变质岩 | 第42-43页 |
3.1.5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4页 |
3.2 矿体地质 | 第44-45页 |
3.3 矿石类型 | 第45-47页 |
3.3.1 原生矿石 | 第45-47页 |
3.3.2 氧化矿石 | 第47页 |
3.4 矿石质量 | 第47-53页 |
3.4.1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47-50页 |
3.4.2 矿石矿物成分 | 第50-53页 |
3.5 围岩蚀变 | 第53-55页 |
3.6 成矿期次 | 第55-59页 |
3.6.1 构造热液期(内生成矿期) | 第55-58页 |
3.6.2 表生成矿期 | 第58-59页 |
第4章 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59-81页 |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4.1.1 岩矿石地球化学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第59页 |
4.1.2 锆石U-Pb测年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4.2 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60-70页 |
4.2.1 赋矿围岩及金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60-66页 |
4.2.2 闪长岩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66-70页 |
4.3 锆石U-PB测年 | 第70-72页 |
4.4 构造背景分析 | 第72-79页 |
4.5 讨论 | 第79-81页 |
第5章 剪切带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 第81-95页 |
5.1 剪切带空间展布 | 第81页 |
5.2 剪切带内构造岩特征 | 第81-82页 |
5.3 剪切带内宏观构造特征 | 第82-84页 |
5.4 剪切带内微观构造特征 | 第84-86页 |
5.5 剪切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第86-87页 |
5.5.1 剪切方向 | 第86页 |
5.5.2 剪切位移量的计算 | 第86页 |
5.5.3 变形期次 | 第86-87页 |
5.6 剪切带内构造-岩相分带及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特征 | 第87-93页 |
5.6.1 构造-岩相带的划分 | 第87-91页 |
5.6.2 主微量元素在各构造-岩相带的分布特征 | 第91-93页 |
5.7 剪切带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93-95页 |
第6章 化探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 | 第95-127页 |
6.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95-96页 |
6.1.1 岩屑及土壤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95页 |
6.1.2 原生晕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95-96页 |
6.2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 第96-110页 |
6.2.1 全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96-97页 |
6.2.2 单元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97-109页 |
6.2.3 金异常特征评价 | 第109-110页 |
6.3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评价及解释推断 | 第110-111页 |
6.4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评价及解释推断 | 第111-115页 |
6.4.1 异常查证成果 | 第111页 |
6.4.2 异常解释推断 | 第111-115页 |
6.5 异常带找矿远景评价及建议 | 第115-116页 |
6.6 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 第116-121页 |
6.6.1 元素浓度分带特征 | 第116-119页 |
6.6.2 分带序列基本特征 | 第119-121页 |
6.7 成矿及伴生元素组合特征 | 第121-123页 |
6.7.1 相关性分析 | 第121-122页 |
6.7.2 R型聚类分析 | 第122页 |
6.7.3 因子分析 | 第122-123页 |
6.8 矿体深部预测与评价 | 第123-125页 |
6.8.1 单孔元素成矿预测 | 第123-124页 |
6.8.2 矿脉横向成矿预测 | 第124-125页 |
6.9 讨论 | 第125-12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7页 |
附录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