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6页 |
1.1 棕榈酸(PA)概述 | 第12-13页 |
1.1.1 奶牛体内棕榈酸来源 | 第12页 |
1.1.2 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1.3 诱导氧化损伤 | 第12页 |
1.1.4 引起细胞凋亡 | 第12-13页 |
1.2 原花青素(PC)概述 | 第13-14页 |
1.2.1 来源 | 第13页 |
1.2.2 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2.3 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 | 第13页 |
1.2.4 治疗临床疾病 | 第13-14页 |
1.2.5 抗癌,抗突变 | 第14页 |
1.3 Nrf2/ARE信号通路的描述 | 第14-15页 |
1.4 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原花青素对棕榈酸致牛子宫内膜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16-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2.1.1 样本与试验仪器 | 第16页 |
2.1.2 试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16-17页 |
2.1.3 BEND细胞的冻存、复苏与传代培养 | 第17-18页 |
2.1.4 PA对不同时间点BEND细胞活力的检测 | 第18页 |
2.1.5 PC对不同时间点BEND细胞活力的检测 | 第18页 |
2.1.6 PA与PC联合培养对BEND细胞活力的检测 | 第18页 |
2.1.7 试验分组 | 第18页 |
2.1.8 氧化指标试剂盒的检测 | 第18-22页 |
2.1.9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23-30页 |
2.2.1 BEND细胞不同时间点的生长情况 | 第23页 |
2.2.2 PA对不同时间点BEND细胞活力的检测结果 | 第23-24页 |
2.2.3 PC对不同时间点BEND细胞活力的检测结果 | 第24-25页 |
2.2.4 PA与PC联合培养对BEND细胞活力的检测结果 | 第25-27页 |
2.2.5 氧化指标试剂盒的检测结果 | 第27-30页 |
2.3 讨论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原花青素、棕榈酸对牛子宫内膜细胞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2-4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2-39页 |
3.1.1 样本与试验仪器 | 第32页 |
3.1.2 试验试剂极其配制方法 | 第32-33页 |
3.1.3 分组处理及给药 | 第33页 |
3.1.4 BEND细胞中RNA的提取、检测与反转录 | 第33-34页 |
3.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4-35页 |
3.1.6 RT-PCR反应 | 第35-36页 |
3.1.7 BEND细胞中蛋白的提取及浓度检测 | 第36页 |
3.1.8 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量 | 第36-38页 |
3.1.9 统计分析与数据计算 | 第38-39页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5页 |
3.2.1 BEND细胞中Nrf2、GCLC、NQO1、HO-1、SOD的mRNA表达结果 | 第39-41页 |
3.2.2 BEND细胞中Nrf2、GCLC、NQO1、HO-1、SOD的蛋白表达结果 | 第41-45页 |
3.3 讨论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