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碳量子点概述 | 第13-15页 |
1.2 碳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 第15-17页 |
1.2.1 形貌结构特点 | 第15-16页 |
1.2.2 尺寸效应 | 第16页 |
1.2.3 光学性质 | 第16-17页 |
1.3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17-23页 |
1.3.1 自上而下法 | 第18-20页 |
1.3.2 自下而上法 | 第20-23页 |
1.4 碳量子点的特性 | 第23-24页 |
1.4.1 光学特性 | 第23-24页 |
1.4.2 光电荷转移特性 | 第24页 |
1.5 碳量子点的掺杂 | 第24-26页 |
1.5.1 N-掺杂 | 第25页 |
1.5.2 P-掺杂 | 第25页 |
1.5.3 S-掺杂 | 第25页 |
1.5.4 B-掺杂 | 第25-26页 |
1.5.5 共掺杂 | 第26页 |
1.6 碳量子点的应用 | 第26-30页 |
1.6.1 生物传感 | 第26-27页 |
1.6.2 药物和基因传递以及治疗 | 第27-28页 |
1.6.3 生物成像 | 第28-29页 |
1.6.4 光催化应用 | 第29-30页 |
1.7 论文选题背景、研究内容以及创新性 | 第30-33页 |
1.7.1 选题背景 | 第30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7.3 创新性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3-35页 |
2.2.1 制备仪器 | 第33-34页 |
2.2.2 碳量子点表征仪器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源于杏仁的磷、氮共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多色成像和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 第35-47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碳点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2 碳点的荧光性质测定和紫外-可见光吸收 | 第36页 |
3.2.3 碳点的荧光量子产率测定 | 第36页 |
3.2.4 碳点的表征 | 第36-37页 |
3.2.5 碳点的应用 | 第37页 |
3.3 对表征和应用的结果分析 | 第37-46页 |
3.3.1 碳点的制备 | 第37-39页 |
3.3.2 碳点的表征 | 第39-44页 |
3.3.3 碳点的应用 | 第44-46页 |
3.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源于黄芪的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Fe~(3+)传感、生物成像和图案制作中的应用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4.2.1 碳点的制备 | 第47-48页 |
4.2.2 Fe~(3+)的荧光检测 | 第48页 |
4.2.3 碳点的荧光量子产率测定 | 第48页 |
4.2.4 一系列表征测定 | 第48-49页 |
4.2.5 利用其性质拓展出的应用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4.3.1 碳点的合成 | 第49-50页 |
4.3.2 碳点的表征 | 第50-54页 |
4.3.3 碳点的应用 | 第54-58页 |
4.4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