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中国当代六个建筑案例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24页
    1.1 研究缘起第8-11页
        1.1.1 发展背景第8-10页
        1.1.2 选题原因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与问题提出第11-12页
        1.2.1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2 问题提出第12页
    1.3 研究对象第12-14页
    1.4 概念界定第14-16页
        1.4.1 地域与建筑地域性第14-15页
        1.4.2 现代建筑与建筑现代性第15-16页
        1.4.3 中国当代建筑与中国当代建筑师第16页
    1.5 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6 研究方法第18-21页
        1.6.1 结构分析法第18页
        1.6.2 象征分析法第18-19页
        1.6.3 文本分析法第19-20页
        1.6.4 图解分析法第20-21页
        1.6.5 比较分析法第21页
    1.7 研究结构与框架第21-24页
第2章 建筑地域性与现代性相关理论及发展梳理第24-54页
    2.1 世界范围内建筑现代性的发展第24-28页
        2.1.1 建筑现代性的初期发展第24-26页
        2.1.2 基于理性与科学的建筑现代性发展第26-28页
    2.2 世界范围内建筑现代性重要理论第28-37页
        2.2.1 建筑现代性理论基础第28-29页
        2.2.2 建筑“形式-空间”体系的现代性讨论第29-33页
        2.2.3 关于建筑生成方法的讨论第33-37页
    2.3 世界范围内建筑地域性的重要理论第37-42页
        2.3.1 建筑地域性理论基础第37-39页
        2.3.2 建筑地域性操作方法第39-40页
        2.3.3 关于建筑地域性形式特征的讨论第40-42页
    2.4 中国建筑现代性理论与实践发展第42-47页
        2.4.1 关于现代性的讨论第42-43页
        2.4.2 中国建筑现代性理论与实践发展第43-47页
        2.4.3 中国后现代建筑的发展第47页
    2.5 中国建筑地域性实践与理论发展第47-52页
        2.5.1 传统建筑的承继与地域建筑的初期发展第47-49页
        2.5.2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筑地域性发展第49-52页
    2.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3章 本土语境下当代建筑地域性实践第54-98页
    3.1 传统建筑形式自省——淼庐第54-69页
        3.1.1 由“批判”到自省的地域主义第55-60页
        3.1.2 中国传统合院形式与现代建筑设计逻辑的二元融合第60-62页
        3.1.3 传统民居的演化图解第62-69页
        3.1.4 案例总结第69页
    3.2 当代乡土建筑改造——先锋云夕图书馆第69-82页
        3.2.1 基于聚落肌理保护的场地处理第70-74页
        3.2.2 传统形式内化现代空间第74-76页
        3.2.3 反设计的建构策略第76-81页
        3.2.4 案例总结第81-82页
    3.3 传统地域场所精神的回应——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第82-91页
        3.3.1 基于地域场所精神的概念生成逻辑第82-85页
        3.3.2 传统形式符号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第85-88页
        3.3.3 基于传统园林概念的空间路径设计第88-91页
        3.3.4 案例总结第91页
    3.4 本章小结第91-98页
        3.4.1 案例对比第91-94页
        3.4.2 本土语境下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概念生成第94-95页
        3.4.3 本土语境下当代地域建筑操作方法第95-98页
第4章 建筑现代性设计方法的在地应用第98-126页
    4.1 结构形式的多义表达——龙美术馆西岸馆第98-107页
        4.1.1 城市文脉的回应第99-101页
        4.1.2 “去重”化的结构设计第101-104页
        4.1.3 伞式图解的新型探索第104-107页
        4.1.4 案例总结第107页
    4.2 现象学视角下的场地回应——昆山悦丰岛农场采摘亭第107-115页
        4.2.1 基于地形特征的概念生成第109-110页
        4.2.2 基于自然特性的形式操作手法第110-112页
        4.2.3 消解视觉重力的建构处理第112-114页
        4.2.4 案例总结第114-115页
    4.3 多功能空间复合下的城市巨构体系——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第115-120页
        4.3.1 建筑与城市关系逻辑第115-116页
        4.3.2 内部交通空间的拓展应用第116-118页
        4.3.3 竖向节点空间的引入第118-120页
    4.4 本章小结第120-126页
        4.4.1 案例对比第120-123页
        4.4.2 现代性建筑逻辑本土应用的操作方法第123-126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32页
    5.1 中国当代建筑的两种趋势与操作方法第126-129页
        5.1.1 本土语境下地域性建筑形式创作第126-127页
        5.1.2 建筑现代性设计方法的本土应用第127页
        5.1.3 两种方法协同应用的可能性第127-129页
    5.2 展望第129-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8页
参与研究情况说明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附录第141-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波长及辐照强度的单色光对绣眼鸟寤寐节律的影响
下一篇:丁二酰化改性香蕉茎秆纤维素的结构表征及吸附重金属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