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难点 | 第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研究可能遇到的难点 | 第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能源互联网和政府作用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31页 |
2.1 能源互联网 | 第18-26页 |
2.1.1 “互联网+”与能源互联网的提出 | 第18-19页 |
2.1.2 能源互联网概述 | 第19-21页 |
2.1.3 能源互联网的形态与特征 | 第21-24页 |
2.1.4 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及发展路径 | 第24-26页 |
2.2 政府作用的概念 | 第26-27页 |
2.3 政府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7页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7-29页 |
2.4 SWOT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促进能源互联网发展的SWOT分析方法 | 第31-38页 |
3.1 优势分析(Strength) | 第31-33页 |
3.1.1 能源互联网发展得到大力支持 | 第31-32页 |
3.1.2 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创新体系 | 第32-33页 |
3.1.3 巨大的人才储备资源 | 第33页 |
3.2 劣势分析(Weakness) | 第33-34页 |
3.2.1 能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 | 第33页 |
3.2.2 政府对能源互联网建设的落实有待加强 | 第33-34页 |
3.2.3 政府的政策制定不完善 | 第34页 |
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第34-35页 |
3.3.1 绿色环保意识促进能源互联网的需求发展 | 第34页 |
3.3.2 规模巨大层次丰富的国内市场 | 第34-35页 |
3.3.3 能源互联网涌现投资热潮 | 第35页 |
3.3.4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能源合作 | 第35页 |
3.4 挑战分析(Threat) | 第35-36页 |
3.4.1 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 | 第35页 |
3.4.2 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造成一定的竞争风险 | 第35-36页 |
3.4.3 国际政治环境影响我国对外能源合作 | 第36页 |
3.5 我国政府在能源互联网建设中策略拟定 | 第36-37页 |
3.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发达国家政府促进能源互联网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38-44页 |
4.1 发达国家在能源互联网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 第38-41页 |
4.1.1 美国能源互联网概述 | 第38-40页 |
4.1.2 欧洲能源互联网概述 | 第40页 |
4.1.3 日本能源互联网概述 | 第40-41页 |
4.2 发达国家能源互联网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3页 |
4.2.1 推动电力市场建设,完善需求侧响应方案 | 第41-42页 |
4.2.2 加大清洁能源投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第42-43页 |
4.2.3 加强国际能源开发,建立共享生态 | 第43页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发挥政府作用的建议 | 第44-49页 |
5.1 能源互联网建设中政府作用的目标 | 第44-45页 |
5.1.1 公共投资的集聚效应 | 第44页 |
5.1.2 公共投资的优化配置 | 第44页 |
5.1.3 战略决策民主化执行 | 第44-45页 |
5.2 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发挥政府作用的建议 | 第45-47页 |
5.2.1 强化统一规划,加强宣传引导 | 第45-46页 |
5.2.2 构建市场机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 第46页 |
5.2.3 健全资金保障政策,完善绿色交易机制 | 第46-47页 |
5.2.4 建立监管机制,改善政府治理 | 第47页 |
5.3 小结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