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1 对象和方法 | 第19-2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20页 |
1.3 检查设备及方法 | 第20-23页 |
1.4 图像处理及数据测量分析 | 第23-25页 |
1.5 术后吻合口瘘诊断标准 | 第25页 |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25-26页 |
2 结果 | 第26-49页 |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 第26-27页 |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吻合口瘘发生率、3天内恢复排气比率 | 第27-35页 |
2.3 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保肛术后还纳术前肛门直肠功能 | 第35-37页 |
2.4 实验组保肛术前及术后患者动态MRI表现与肛肠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4页 |
2.5 比较造口术后不同还纳时间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 | 第44-48页 |
2.6 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与造口术后还纳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61页 |
3.1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相关临床研究 | 第49-51页 |
3.2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功能评估及意义 | 第51-54页 |
3.3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术与单纯行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功能评估及临床意义 | 第54-56页 |
3.4 保肛术后还纳术前不同性别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评估及临床意义 | 第56页 |
3.5 实验组患者保肛术前及术后动态MRI表现与肛肠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58页 |
3.6 造口术后不同还纳时间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评估及临床意义 | 第58-60页 |
3.7 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与还纳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全文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81页 |
综述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前评估及术后肛门直肠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81-98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