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5-19页 |
第一章 城市公共空间解读 | 第19-34页 |
1.1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 第19-23页 |
1.1.1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与功能 | 第19-20页 |
1.1.2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分类 | 第20页 |
1.1.3 生态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 第20-23页 |
1.2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结构与系统层级 | 第23-27页 |
1.2.1 城市公共空间类型 | 第23页 |
1.2.2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结构 | 第23-24页 |
1.2.3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概念与特征 | 第24-25页 |
1.2.4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层级与内容 | 第25-27页 |
1.3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 | 第27-31页 |
1.3.1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内涵 | 第27页 |
1.3.2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控制方法 | 第27-29页 |
1.3.3 生态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 | 第29-30页 |
1.3.4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更新规划 | 第30-31页 |
1.4 当代公共空间问题及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方法的利弊 | 第31-33页 |
1.4.1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问题 | 第31页 |
1.4.2 传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方法优势 | 第31-32页 |
1.4.3 传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方法弊端探讨 | 第32-3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内涵 | 第34-54页 |
2.1 GI概念、功能与特征 | 第34-42页 |
2.1.1 GI概念演变与研究背景 | 第34-36页 |
2.1.2 GI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36-40页 |
2.1.3 城市GI特征 | 第40-42页 |
2.1.4 城市GI功能 | 第42页 |
2.2 城市GI的构成与层级 | 第42-46页 |
2.2.1 城市GI的构成 | 第42-44页 |
2.2.2 GI的层级划分 | 第44-46页 |
2.3 城市GI规划 | 第46-53页 |
2.3.1 城市GI规划概念相关及内涵 | 第46-47页 |
2.3.2 城市GI规划原则 | 第47-48页 |
2.3.3 城市GI规划步骤 | 第48-49页 |
2.3.4 城市GI规划效益 | 第49-51页 |
2.3.5 城市GI系统规划案例研究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框架 | 第54-64页 |
3.1 城市GI与城市公共空间对比研究 | 第54-56页 |
3.1.1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 第54页 |
3.1.2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GI要素对比 | 第54-55页 |
3.1.3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GI用地区分 | 第55-56页 |
3.1.4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与城市GI规划对比 | 第56页 |
3.2 城市GI规划辅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 | 第56-58页 |
3.2.1 城市GI解决公共空间问题的潜力 | 第56-57页 |
3.2.2 城市GI与公共空间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研究 | 第57-58页 |
3.2.3 GI理念下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特征 | 第58页 |
3.3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理论、方法与框架 | 第58-62页 |
3.3.1 背景理论与思想 | 第58-60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3.3.3 研究框架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宏观——GI导向的城市研究尺度公共空间生态格局规划 | 第64-109页 |
4.1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背景 | 第64-71页 |
4.1.1 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总体规划方法 | 第64-68页 |
4.1.1.1 城市公共空间定量标准 | 第65页 |
4.1.1.2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布局 | 第65-66页 |
4.1.1.3 城市公共空间结构规划 | 第66-67页 |
4.1.1.4 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总体规划优缺点 | 第67-68页 |
4.1.2 城市宏观生态问题研究 | 第68-70页 |
4.1.2.1 城市生态问题在城市规划层面表现 | 第68-69页 |
4.1.2.2 基于城市生态问题的传统公共空间规划方法的弊端探究 | 第69-70页 |
4.1.3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4.1.3.1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研究方向确定 | 第70页 |
4.1.3.2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整体规划框架 | 第70-71页 |
4.2 总体控制规划——城市尺度定性布局与定量指标的综合研究 | 第71-82页 |
4.2.1 城市级GI与城市尺度公共空间要素结合 | 第71-75页 |
4.2.1.1 城市级GI要素特征 | 第71-72页 |
4.2.1.2 城市尺度公共空间要素识别 | 第72-73页 |
4.2.1.3 城市尺度公共空间要素与城市级GI组合发展方式 | 第73-75页 |
4.2.2 城市级GI与城市尺度公共空间结构结合 | 第75-78页 |
4.2.2.1 城市级GI常见的结构形式 | 第75页 |
4.2.2.2 城市公共空间常见的主导结构形式 | 第75-76页 |
4.2.2.3 公共空间主导结构与城市级GI结构组合发展方式 | 第76-78页 |
4.2.3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定量控制标准 | 第78-82页 |
4.2.3.1 基于双重目标的传统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不足 | 第78-79页 |
4.2.3.2 GI导向的公共空间核心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79-80页 |
4.2.3.3 GI导向的公共空间总体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80-82页 |
4.3 地块更新规划——基于多重目标下城市双系统的多元结合 | 第82-107页 |
4.3.1 规划目标、原则、关键点 | 第82-85页 |
4.3.1.1 规划目标 | 第82-83页 |
4.3.1.2 规划原则 | 第83-84页 |
4.3.1.3 规划关键点 | 第84-85页 |
4.3.2 两种系统的评价与分类 | 第85-97页 |
4.3.2.1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活力评价 | 第86-91页 |
4.3.2.2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活力分级研究 | 第91-92页 |
4.3.2.3 城市GI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92-96页 |
4.3.2.4 城市GI敏感性分级研究 | 第96-97页 |
4.3.3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宏观规划方法——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 第97-107页 |
4.3.3.1 规划方法 | 第98-99页 |
4.3.3.2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GI分类技术识别 | 第99-101页 |
4.3.3.3 基于目标的两种系统评价、分类与规划建议 | 第101-105页 |
4.3.3.4 公共空间与GI用地更新结果研究 | 第105-106页 |
4.3.3.5 更新后的用地整合 | 第106-107页 |
4.3.3.6 优先试点区域研究 | 第10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中观——基于GI网络的社区研究尺度公共空间生态环境营造更新 | 第109-181页 |
5.1 GI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背景 | 第109-119页 |
5.1.1 社区公共空间传统规划方法 | 第110-112页 |
5.1.1.1 社区公共空间要素分类布局 | 第110页 |
5.1.1.2 社区公共空间结构类型 | 第110-111页 |
5.1.1.3 社区公共空间结构规划 | 第111-112页 |
5.1.1.4 社区公共空间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衔接 | 第112页 |
5.1.2 社区公共空间传统更新策略 | 第112-114页 |
5.1.2.1 社区公共空间要素分类调研 | 第113页 |
5.1.2.2 社区公共空间结构更新策略 | 第113-114页 |
5.1.2.3 社区公共空间场所感营造 | 第114页 |
5.1.3 社区公共空间传统规划与更新方法局限性与问题 | 第114-116页 |
5.1.3.1 基于生态角度下社区公共空间传统规划方法局限性 | 第114-115页 |
5.1.3.2 社区公共空间传统更新策略局限性 | 第115页 |
5.1.3.3 社区公共空间生态问题 | 第115-116页 |
5.1.4 GI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方法 | 第116-119页 |
5.1.4.1 社区级GI的构成与特征 | 第116页 |
5.1.4.2 基于GI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方向确定 | 第116-117页 |
5.1.4.3 基于GI的社区公共空间整体规划框架 | 第117-118页 |
5.1.4.4 试点社区选择 | 第118-119页 |
5.2 基于生物多样性意义优先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 | 第119-134页 |
5.2.1 社区公共空间与基于生物多样性GI结合 | 第119-122页 |
5.2.1.1 社区公共空间要素与基于生物多样性GI要素结合 | 第119-120页 |
5.2.1.2 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与基于生物多样性GI结构结合 | 第120-121页 |
5.2.1.3 两者结合关键点——实现社区GI连通 | 第121-122页 |
5.2.2 基于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基底的GI连通性研究 | 第122-130页 |
5.2.2.1 基于社区公共空间基底的廊道优先连通选择 | 第122-123页 |
5.2.2.2 廊道连通度评价 | 第123-126页 |
5.2.2.3 连通廊道宽度选择 | 第126-127页 |
5.2.2.4 连通廊道类型与等级 | 第127-128页 |
5.2.3.5 自然基底型社区与人工基底型社区 | 第128-129页 |
5.2.2.6 基于社区公共空间基底的GI连通性规划要求 | 第129-130页 |
5.2.3 基于生物多样性意义优先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规划方法——以南京新街口街道为例 | 第130-134页 |
5.2.3.1 规划目标 | 第130-131页 |
5.2.3.2 规划原则 | 第131-132页 |
5.2.3.3 规划方法 | 第132-134页 |
5.3 基于GI雨水管理功能为主社区公共空间规划 | 第134-153页 |
5.3.1 社区公共空间与GSI结合 | 第136-141页 |
5.3.1.1 社区公共空间要素与GSI要素结合 | 第136-138页 |
5.3.1.2 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与GSI结构结合 | 第138-139页 |
5.3.1.3 社区GSI规划与雨水管网系统关系 | 第139-140页 |
5.3.1.4 公共空间的雨水处理功能规划关键——实现社区GSI网络化分布 | 第140-141页 |
5.3.2 基于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基底的GSI网络化研究 | 第141-146页 |
5.3.2.1 基于社区公共空间的GSI网络化特征 | 第141-142页 |
5.3.2.2 社区GSI离散破碎度研究 | 第142-144页 |
5.3.2.3 社区GSI斑块规模研究 | 第144-145页 |
5.3.2.4 基于社区公共空间肌理的GSI网络化规划要点 | 第145-146页 |
5.3.3 结合GSI雨水处理功能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规划方法——以南京新街口街道为例 | 第146-153页 |
5.3.3.1 规划目标 | 第146-147页 |
5.3.3.2 规划原则 | 第147-148页 |
5.3.3.3 规划方法 | 第148-153页 |
5.4 基于GI多种社会功能影响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 | 第153-172页 |
5.4.1 社区公共空间与多功能性GI结合 | 第153-158页 |
5.4.1.1 社区公共空间与多功能性GI要素复合 | 第153-154页 |
5.4.1.2 社区公共空间与多功能性GI结构结合 | 第154-155页 |
5.4.1.3 社区绿色交通系统与多功能性GI关联研究 | 第155-157页 |
5.4.1.4 基于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性GI规划关键点——满足社区GI可达性 | 第157-158页 |
5.4.2 基于社区公共空间网络布局分析的GI可达性研究 | 第158-166页 |
5.4.2.1 相关标准值界定 | 第158-160页 |
5.4.2.2 GI可达性范围图形研究 | 第160-162页 |
5.4.2.3 GI可达值与可达均值 | 第162-163页 |
5.4.2.4 基于可达性均衡的设施型GI布局研究 | 第163-164页 |
5.4.2.5 以优化社区公共空间布局为目标的GI可达性规划特征 | 第164-166页 |
5.4.3 基于提升GI多种社会功能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规划方法以南京新街口街道为例 | 第166-172页 |
5.4.3.1 规划目标 | 第166-167页 |
5.4.3.2 规划原则 | 第167-168页 |
5.4.3.3 规划方法 | 第168-172页 |
5.5 基于GI综合优化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 | 第172-178页 |
5.5.1 基于不同功能的GI与公共空间要素、结构结合 | 第172-174页 |
5.5.1.1 基于不同功能的GI与公共空间要素结合 | 第172-173页 |
5.5.1.2 基于不同功能的GI与公共空间结构结合 | 第173-174页 |
5.5.2 基于公共空间基底的不同功能的GI网络整合 | 第174-178页 |
5.5.2.1 基于公共空间基底的不同功能的GI网络相似处与优化 | 第174页 |
5.5.2.2 基于公共空间基底的不同功能的GI网络区别处与整合 | 第174-176页 |
5.5.2.3 GI连通—网络—可达特征整合 | 第176-178页 |
5.5.3 基于GI综合优化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规划方法 | 第1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78-181页 |
第六章 微观——结合GI功能的场地研究尺度公共空间生态技术实施 | 第181-227页 |
6.1 GI导向的场地公共空间背景 | 第181-185页 |
6.1.1 场地公共空间传统要素构成、微观功能及设计内容 | 第181-182页 |
6.1.2 微观层面公共空间生态问题与设计缺陷 | 第182-183页 |
6.1.3 GI导向的场地公共空间研究方向确定 | 第183-184页 |
6.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84-185页 |
6.2 基于GI生物多样性功能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 第185-192页 |
6.2.1 城市生物多样性公共空间分类设计 | 第186-188页 |
6.2.2 城市生物多样性公园生境内容研究 | 第188页 |
6.2.3 城市生物多样性绿道研究 | 第188-190页 |
6.2.4 线型公共空间与生物多样性GI立体设计 | 第190-192页 |
6.3 基于GI雨水管理功能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 第192-202页 |
6.3.1 雨洪管理类公共空间分类设计 | 第193-196页 |
6.3.2 公共空间景观要素与GSI结合设计手法研究 | 第196-198页 |
6.3.3 公共空间群与GSI结合设计研究 | 第198-200页 |
6.3.4 灰空间与GSI结合设计研究 | 第200-202页 |
6.4 基于GI社会功能复合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 第202-210页 |
6.4.1 城市综合公园与GI多种社会功能结合设计 | 第202-203页 |
6.4.2 城市绿道与GI多种社会功能结合设计 | 第203-206页 |
6.4.3 社区公共空间与GI多种社会功能结合设计 | 第206-208页 |
6.4.4 高密度中心区公共空间与GI多种社会功能结合设计 | 第208-210页 |
6.5 基于绿色交通与GI结合的公共空间研究 | 第210-217页 |
6.5.1 基于“慢行交通”与GI结合模式下公共空间研究 | 第210-213页 |
6.5.2 基于“公交便达”与GI结合模式下公共空间研究 | 第213-214页 |
6.5.3 基于“复合交通”与GI结合模式下公共空间研究 | 第214-216页 |
6.5.4 基于“立体交通”与GI结合模式下公共空间研究 | 第216-217页 |
6.6 基于GI生态修复功能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 第217-225页 |
6.6.1 基于生物多样性公园目标下的棕地生态修复 | 第219-220页 |
6.6.2 基于公共空间的雨水管理目标下的城市棕地生态修复 | 第220-222页 |
6.6.3 基于公共空间的多种功能复合下的城市棕地生态修复 | 第222-223页 |
6.6.4 基于城市轨道遗迹与绿色交通结合下的城市棕地生态修复 | 第223-22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225-227页 |
第七章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整合 | 第227-241页 |
7.1 GI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整合理论 | 第227-229页 |
7.1.1 整合的前提 | 第227-228页 |
7.1.2 整合的目的 | 第228页 |
7.1.3 整合的内容 | 第228-229页 |
7.2 规划角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整合 | 第229-233页 |
7.2.1 跨专业整合 | 第229-230页 |
7.2.2 多尺度复合 | 第230-232页 |
7.2.3 多层级耦合 | 第232-233页 |
7.3 场地设计角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整合 | 第233-237页 |
7.3.1 多功能融合 | 第233-235页 |
7.3.2 多空间叠合 | 第235-236页 |
7.3.3 跨时间重合 | 第236-237页 |
7.4 管理与实施角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整合 | 第237-240页 |
7.4.1 多方面配合 | 第237-238页 |
7.4.2 多政策结合 | 第238-239页 |
7.4.3 多效益导合 | 第239-24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240-24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241-245页 |
后记 | 第245-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246-256页 |
附录 | 第256-269页 |
个人简介 | 第269-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