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超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修饰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1 超小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概述第14-15页
    1.2 超小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机理以及制备方法第15-26页
        1.2.1 制备超小实心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SNs)第16-20页
        1.2.2 制备超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第20-26页
    1.3 超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功能化修饰第26-27页
        1.3.1 非表面修饰法第26页
        1.3.2 表面修饰法第26-27页
    1.4 超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毒性及应用研究第27-30页
        1.4.1 基因载体第27-28页
        1.4.2 药物载体第28页
        1.4.3 生物应用第28-30页
    1.5 脂质体包裹超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应用第30-32页
        1.5.1 脂质体的概述第30页
        1.5.2 国内外脂质体包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载药的研发现状第30-32页
    1.6 本论文的意义和目标第32-34页
第二章 合成超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第34-42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4-35页
    2.3 实验方法第35-36页
        2.3.1 L-赖氨酸为催化剂合成超小MSNs-PEG第35-36页
        2.3.2 氨水为催化剂合成超小MSNs-PEG第36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41页
        2.4.1 赖氨酸为催化剂合成超小MSNs-PEG及其表征第36-38页
        2.4.2 氨水为催化剂合成MSNs-PEG及其表征第38-41页
    2.5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功能化的超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第42-58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3-44页
    3.3 实验方法第44-47页
        3.3.1 超小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第44-45页
        3.3.2 FMSNs-PEG进行氨基修饰第45-47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57页
        3.4.1 合成FMSNs和FMSNs-PEG第47-51页
        3.4.2 FMSNs和FMSNs-PEG的光谱表征第51-52页
        3.4.3合成超小FMSNs-PEG-NH_2第52-57页
    3.5 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超小MSNs载药系统的构建及初步药效的评价第58-75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8-60页
    4.3 实验方法第60-64页
        4.3.1 超小FMSNs、FMSNs-PEG和FMSNs-PEG-NH_2载药体系的合成第60-61页
        4.3.2 载药量的测定方法第61页
        4.3.3 DOX吸光度及浓度的标准曲线第61-62页
        4.3.4 超小FMSNs、FMSNs-PEG和FMSNs-PEG-NH_2载药体系的释放第62-63页
        4.3.5 细胞体外培养第63页
        4.3.6 超小FMSNs和FMSNs-PEG细胞毒性测试第63-64页
        4.3.7 统计学分析第64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4-74页
        4.4.1 DOX标准曲线的建立第64-66页
        4.4.2 超小FMSNs、FMSNs-PEG和FMSNs-PEG-NH_2载药量的测定第66-67页
        4.4.3 超小FMSNs、FMSNs-PEG和FMSNs-PEG-NH_2药物缓释研究第67-71页
        4.4.4 pH影响DOX缓释的机理第71-72页
        4.4.5 超小FMSNs-PEG、FMSNs和FMSNs-PEG-NH_2细胞毒性测试第72页
        4.4.6 荧光成像第72-74页
    4.5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基于超小MSNs多功能载药体系的构建以及初步药效的评价第75-97页
    5.1 引言第75-76页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6-77页
        5.2.1 透射电镜分析第76-77页
        5.2.2 脂质体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第77页
        5.2.3 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第77页
    5.3 实验方法第77-82页
        5.3.1 制备Blank Liposome第77-78页
        5.3.2 制备FMSNs-PEG@Liposome第78页
        5.3.3 FMSNs-PEG@Liposome制备工艺的优化第78-79页
        5.3.4 制备DOX@Liposome和FMSNs-PEG@Liposome+DOX第79-80页
        5.3.5 FMSNs-PEG@Liposome+DOX的体外释放实验第80页
        5.3.6 Blank Liposome和FMSNs-PEG@Liposome细胞毒性测试第80-82页
        5.3.7 统计学分析第82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2-96页
        5.4.1 Blank Liposome粒径稳定性的考察第82-83页
        5.4.2 FMSNs-PEG@Liposome的表征第83-85页
        5.4.3 FMSNs-PEG@Liposome包封率的测定第85-86页
        5.4.4 工艺条件的优化对于FMSNs-PEG@Liposome包封率的提高第86-88页
        5.4.5 荧光图谱表征第88页
        5.4.6 DOX@Liposome和FMSNs-PEG@Liposome+DOX的包封率第88-92页
        5.4.7 FMSNs-PEG@Liposome+DOX的体外释放实验第92-93页
        5.4.8 细胞毒性实验研究第93-95页
        5.4.9 荧光成像第95-96页
    5.5 小结第96-97页
总结与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2页
附录第112-114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渡族金属添加改性的TiFe基储氢材料研究
下一篇:框架材料的原位功能化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