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岭南进士与文学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的前提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4-15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唐代岭南地域与进士分布 | 第16-42页 |
第一节 唐代岭南地域范围的界定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岭南进士及第时期与地域分布的定量分析 | 第18-30页 |
一、唐代岭南进士人数考订 | 第18-21页 |
二、岭南进士在四唐分布分析 | 第21-24页 |
三、岭南进士在各朝分布分析 | 第24-25页 |
四、岭南进士在各州分布分析 | 第25-28页 |
五、岭南进士在各县分布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影响岭南进士生成的因素探析 | 第30-42页 |
一、岭南进士生成的不利因素 | 第30-34页 |
二、岭南进士生成的促进因素 | 第34-37页 |
三、岭南谪宦(官学)与家庭在进士教育中的作用 | 第37-42页 |
第二章 岭南道地域风气与唐代进士群体性格特征 | 第42-69页 |
第一节 岭南道的地理人文环境 | 第42-45页 |
一、岭南道的位置 | 第42-43页 |
二、岭南道的地形 | 第43-44页 |
三、岭南地域环境对民众习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先宋岭南民众习性考察 | 第45-56页 |
一、先唐岭南少数民族习性 | 第46-50页 |
二、先唐岭南中县民习性 | 第50-53页 |
三、唐代岭南民众的习性 | 第53-56页 |
第三节 唐代岭南进士群体的性格特征 | 第56-69页 |
一、岭南进士的儒家习性 | 第56-60页 |
二、岭南进士的地域习性 | 第60-66页 |
三、岭南进士群体特征的演变 | 第66-69页 |
第三章 唐代岭南进士文学研究 | 第69-107页 |
第一节 岭南进士的创作概况 | 第69-73页 |
一、作品类别分析 | 第70-71页 |
二、创作分布分析 | 第71-72页 |
三、作品存轶原因浅析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岭南进士文学的特点及成因 | 第73-81页 |
一、古朴 | 第73-77页 |
二、清显 | 第77-80页 |
三、诗歌特点的演变 | 第80-81页 |
第三节 岭北进士与岭南进士诗歌比较 | 第81-90页 |
一、宋、张岭南诗比较的基础 | 第81-82页 |
二、宋、张岭南诗内容比较 | 第82-84页 |
三、宋、张岭南诗情感比较 | 第84-87页 |
四、宋、张岭南诗艺术风格比较 | 第87-90页 |
第四节 岭南进士与非进士诗歌比较 | 第90-98页 |
一、曹、邵诗歌比较的基础 | 第91页 |
二、曹、邵诗歌内容情感比较 | 第91-94页 |
三、曹、邵诗歌艺术风格比较 | 第94-96页 |
四、曹邺及第前后诗作比较 | 第96-98页 |
第五节 岭南进士文章中的岭南因素 | 第98-107页 |
一、文章创作概况 | 第98-99页 |
二、思想内容中的岭南因素 | 第99-103页 |
三、艺术风格中的岭南因素 | 第103-107页 |
余论 | 第107-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附录一:岭南进士著作出处表 | 第115-116页 |
附录二:《登科记考补正》所载唐代进士录取情况表 | 第116-123页 |
附录三:唐代岭南进士新考 | 第123-135页 |
附录四:唐代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 第135-143页 |
附录五:唐岭南进士占籍州县沿革表 | 第143-147页 |
附录六:笔者所查之两广方志 | 第147-149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9-150页 |
后记 | 第150-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