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及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描述逻辑、形式概念分析、本体构建知识 | 第19-31页 |
·描述逻辑 | 第19-21页 |
·描述逻辑的体系结构 | 第19-20页 |
·基本描述语言 | 第20页 |
·术语公理TBox | 第20-21页 |
·断言事实ABox | 第21页 |
·形式概念分析 | 第21-25页 |
·形式概念、属性蕴涵基本知识 | 第21-23页 |
·字典序的基本知识和结论 | 第23-24页 |
·蕴涵伪壳的基本知识和结论 | 第24页 |
·概念格和Hasse图的基本知识 | 第24-25页 |
·语义Web及本体 | 第25-31页 |
·语义Web | 第25-27页 |
·本体构建 | 第27-31页 |
第3章 属性探索算法研究 | 第31-44页 |
·Franz Baader等人提出的属性探索算法研究 | 第31-34页 |
·Franz Baader等人提出的属性探索算法的设置 | 第31-32页 |
·利用Franz Baader等人提出的属性探索算法计算实例 | 第32-34页 |
·出现冗余计算情形 | 第34页 |
·改进的属性探索算法(Ⅰ)及实例 | 第34-38页 |
·改进的属性探索算法(Ⅰ) | 第34-36页 |
·属性探索算法(Ⅰ)的完备性证明 | 第36-37页 |
·改进的属性探索算法(Ⅰ)实例 | 第37-38页 |
·避免冗余情形的讨论 | 第38页 |
·改进的属性探索算法(Ⅱ)及实例 | 第38-42页 |
·提出改进的属性探索算法(Ⅱ)的理论依据 | 第38-39页 |
·改进的属性探索算法(Ⅱ) | 第39-41页 |
·改进的属性探索算法(Ⅱ)的实例 | 第41-42页 |
·三种属性探索算法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第4章 基于描述逻辑的属性探索算法的本体构建 | 第44-56页 |
·基于描述逻辑的属性探索算法本体构建的思路 | 第44-45页 |
·基于描述逻辑的属性探索算法的本体构建方法(AEOCM)的模型 | 第45-54页 |
·预处理模块 | 第45-50页 |
·属性探索模块 | 第50页 |
·转化概念格模块 | 第50-51页 |
·本体构建模块 | 第51-54页 |
·基于描述逻辑的属性探索算法的本体构建方法的讨论 | 第54-56页 |
第5章 基于描述逻辑的属性探索算法构建本体实现及实例 | 第56-68页 |
·预处理模块的实现 | 第56页 |
·属性探索模块的实现 | 第56-60页 |
·转化概念格模块的实现 | 第60-62页 |
·计算形式概念 | 第60-61页 |
·计算直接子结点,生成概念格 | 第61-62页 |
·本体构建模块的实现 | 第62-67页 |
·类的构建 | 第62-64页 |
·个体的构建 | 第64页 |
·手工调整本体 | 第64-65页 |
·两个正方形的位置关系OWL本体代码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目前工作的总结 | 第68-69页 |
·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和工作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