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9页 |
第一节 狼疮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2-15页 |
1.1 遗传因素 | 第12-13页 |
1.2 环境因素 | 第13页 |
1.3 病毒感染学说 | 第13页 |
1.4 细胞凋亡 | 第13-14页 |
1.5 性激素及其受体 | 第14页 |
1.6 免疫因素 | 第14-15页 |
第二节 SLE与LN的诊断标准与活动性评分 | 第15-21页 |
2.1 SLE的诊断标准 | 第15-18页 |
2.2 SLE的活动指数评价 | 第18-20页 |
2.3 SLE反应指数SRI | 第20-21页 |
第三节 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定义及其治疗现状 | 第21-25页 |
3.1 药物免疫抑制治疗 | 第21-25页 |
3.2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第25页 |
第四节 血液净化疗法在难治性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 | 第25-29页 |
4.1 葡萄球菌蛋白A吸附柱(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 | 第27-28页 |
4.2 苯丙氨酸吸附(PH350) | 第28页 |
4.3 羊抗人IgG吸附: | 第28页 |
4.4 DNA免疫吸附(DNA)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试验方法 | 第29-3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2.2 评价标准 | 第29页 |
2.3 设备与材料 | 第29-30页 |
2.4 免疫吸附及血浆置换前的准备: | 第30页 |
2.5 DFPP操作流程 | 第30-31页 |
2.6 DNA免疫吸附操作流程 | 第31-33页 |
2.7 检测指标 | 第33页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3.1 血常规、生化指标的比较 | 第34-35页 |
3.2 免疫指标的比较 | 第35页 |
3.3 近期疗效 | 第35-36页 |
3.4 并发症 | 第36页 |
3.5 DFPP组与DNA免疫吸附组病人住院花费及时间比较 | 第36页 |
3.6 随访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37-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