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9页 |
1.1 背景 | 第8-18页 |
1.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2 激光调Q技术理论 | 第10-11页 |
1.1.3 调Q技术的种类及其对比 | 第11-12页 |
1.1.4 声光调Q激光器和新型二维材料调Q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被动调Q激光器特性的研究 | 第19-33页 |
2.1 新型二维材料异质结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 新型二维材料异质结的表征 | 第20-29页 |
2.2.1 拉曼光谱仪基本原理及其对异质结的表征 | 第20-22页 |
2.2.2 扫描电镜(SEM)基本原理及其对异质结的表征 | 第22-24页 |
2.2.3 原子力学显微镜(AFM)基本原理及其对异质结的表征 | 第24-25页 |
2.2.4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仪的测量 | 第25-27页 |
2.2.5 Z-scan基本原理及其对异质结的表征 | 第27-29页 |
2.3 基于异质结材料的调Q激光器实验 | 第29-32页 |
2.3.1 被动调Q激光器实验装置 | 第29页 |
2.3.2 被动调Q激光器的实验结果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声光调Q激光器实验研究 | 第33-44页 |
3.1 声光调Q器件 | 第33-37页 |
3.1.1 声光驱动器 | 第33页 |
3.1.2 声光晶体中超声波与介质相互作用的分析 | 第33-34页 |
3.1.3 布拉格衍射 | 第34-36页 |
3.1.4 拉曼-奈斯衍射 | 第36-37页 |
3.2 调Q激光器的速率方程及其解 | 第37-39页 |
3.2.1 脉冲能量峰值功率的求解 | 第37-38页 |
3.2.2 调Q脉冲的时间特性 | 第38-39页 |
3.3 主动调Q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第39-43页 |
3.3.1 主动调Q的实验装置图 | 第39-40页 |
3.3.2 主动调Q的实验结果测量及分析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小型纳秒激光器样机的研制 | 第44-62页 |
4.1 关键技术及器件的选取 | 第44-48页 |
4.1.1 泵浦方式的选取 | 第44-45页 |
4.1.2 晶体的选取 | 第45-47页 |
4.1.3 散热系统的选取 | 第47-48页 |
4.2 泵浦源—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物理特性 | 第48-51页 |
4.2.1 LD的电特性及光特性 | 第49页 |
4.2.2 LD主要光学参数 | 第49-51页 |
4.3 基于zemax对LD光源的整形 | 第51-56页 |
4.3.1 泵浦光整形器件的选择 | 第51-53页 |
4.3.2 泵浦光的整形仿真 | 第53-56页 |
4.4 激光器样机研制及其测试 | 第56-61页 |
4.4.1 关键机械零件的设计 | 第56-58页 |
4.4.2 小型激光器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