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原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近代建筑研究与当下紧密相关 | 第9页 |
1.1.2 西方教会的建造活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集中体现 | 第9-10页 |
1.1.3 近代中西文化认知问题和具体技术实现间的关联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0-12页 |
1.3 核心概念 | 第12-13页 |
1.4 时间和空间界定 | 第13-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1.5.1 关于近代建筑史中中西认知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2 关于教会大学、西方传教士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3 关于中西屋顶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2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做法 | 第17-28页 |
2.1 模数制的设计方法 | 第17-19页 |
2.1.1 “以材为祖”的模数制 | 第17-18页 |
2.1.2 模数制的优点 | 第18-19页 |
2.2 结构体系和构造特点 | 第19-23页 |
2.2.1 结构的几种分类 | 第19-22页 |
2.2.2 构造 | 第22-23页 |
2.3 屋顶标准样式 | 第23-24页 |
2.4 屋顶结构构造核心原则及其与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性 | 第24-27页 |
2.4.1 基于“间架”的“架构制” | 第24-25页 |
2.4.2 屋面凹曲线和举折 | 第25-26页 |
2.4.3 中西方传统坡屋顶的结构构造差异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金陵大学所反映的西方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误读表征 | 第28-52页 |
3.1 金陵大学的历史概况 | 第28-30页 |
3.1.1 金陵大学的主要历史建筑 | 第28-29页 |
3.1.2 金陵大学的设计师 | 第29-30页 |
3.2 西方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只在屋顶的误读 | 第30-34页 |
3.2.1 金陵大学所体现的教会大学的规划布局、单体建筑空间设计均为西方的传统 | 第30-32页 |
3.2.2 中国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全部表征的认知误读 | 第32-33页 |
3.2.3 对比:金陵女子大学 | 第33-34页 |
3.3 对屋顶形式的误读 | 第34-40页 |
3.3.1 屋顶样式 | 第34-37页 |
3.3.2 屋顶的组合 | 第37-39页 |
3.3.3 屋顶坡度偏大,内部空间被使用 | 第39-40页 |
3.4 对屋顶结构的误读 | 第40-51页 |
3.4.1 没有掌握中国基于“间架”的“架构制” | 第40-43页 |
3.4.2 屋面曲线控制有误,不符合举折 | 第43-47页 |
3.4.3 两个案例的对比(西大楼1924和东大楼1957) | 第47-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西方对中国传统建筑误读的原因分析 | 第52-63页 |
4.1 教会大学采用中国形式之必要 | 第52-55页 |
4.1.1 外因:来自中国社会环境的压力 | 第52-53页 |
4.1.2 内因:来自传教士自身的反思 | 第53-54页 |
4.1.3 关键原因:建造技术的限制 | 第54页 |
4.1.4 教会大学的建设作为集中反映此情况的实验地 | 第54-55页 |
4.2 近代西方对中国建筑的认知来源 | 第55-58页 |
4.3 西方建筑师的设计环境 | 第58-62页 |
4.3.1 帕金斯事务所(Perkins Fellows&Hamilton)的执业概况 | 第58-59页 |
4.3.2 欧美建筑行业在近代的发展 | 第59-60页 |
4.3.3 中国本土对传统建筑系统认知的缺失 | 第60-61页 |
4.3.4 设计及建造的组织运营模式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建造过程中的推动和发展 | 第63-73页 |
5.1 多方参与 | 第63-67页 |
5.1.1 承建方—营造厂 | 第63-64页 |
5.1.2 中方监理工程师 | 第64-65页 |
5.1.3 现场外籍建筑师 | 第65-67页 |
5.2 屋顶新的做法 | 第67-69页 |
5.2.1 烟囱 | 第67-68页 |
5.2.2 卧沟 | 第68-69页 |
5.3 屋顶结构力学性能的提升 | 第69-70页 |
5.4 对近代中国的工匠的培养 | 第70-71页 |
5.5 传统复兴的近代起点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3-76页 |
6.1 误读和开拓 | 第73页 |
6.2 技术和文化 | 第73-74页 |
6.3 对当下的意义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79-83页 |
附录A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概况 | 第83-85页 |
附录B 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建筑的著作概况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