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商标反向混淆理论概述 | 第10-18页 |
(一)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特征 | 第12-15页 |
(三)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四)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立法状况 | 第16-18页 |
二、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 | 第18-37页 |
(一)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的实证分析 | 第19-31页 |
(二)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三、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在我国适用的批判——以中美比较为视角 | 第37-41页 |
(一)商标注册取得制度与商标使用取得制度的冲突 | 第37-38页 |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定原则与美国判例法的冲突 | 第38-39页 |
(三)规制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配套制度的欠缺 | 第39-41页 |
四、商标反向混淆在我国适用的反思 | 第41-45页 |
(一)在我国商标法中引入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现实阻力 | 第41-43页 |
(二)商标混淆可能性的规定足以规制商标反向混淆行为 | 第43-44页 |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反向混淆侵权问题上的补充适用 | 第44-45页 |
五、解决“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的出路 | 第45-56页 |
(一)确定“反向混淆”为侵权行为 | 第46-47页 |
(二)明确“反向混淆”法律适用 | 第47-48页 |
(三)完善“反向混淆”构成要件 | 第48-49页 |
(四)解决“反向混淆”救济难问题 | 第49-52页 |
(五)“反向混淆”纠纷解决方式多样化 | 第52-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