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哈尔滨都市民俗流变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哈尔滨城市开埠研究 | 第12-16页 |
(一)关内移民“闯关东”研究 | 第12-14页 |
(二)关于俄侨迁徙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关于中东铁路的研究 | 第15页 |
(四)关于犹太移民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关于呼兰和阿城的研究 | 第16-19页 |
(一)关于呼兰(呼兰副都统衙门)的研究 | 第16-18页 |
(二)关于阿城(金上京会宁府)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四、国内外都市民俗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一)国外关于都市民俗的研究 | 第19页 |
(二)国内关于都市民俗的研究 | 第19-22页 |
五、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城市变革 | 第23-34页 |
一、政治权力为动因 | 第23-26页 |
(一)阿城的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二)呼兰的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二、人口迁移为动力 | 第26-31页 |
(一)清朝的封禁、开禁政策 | 第27-28页 |
(二)人口的迁移与变动 | 第28-31页 |
三、城镇形成为结果 | 第31-34页 |
(一)军事型城镇 | 第32页 |
(二)由傅家甸到老道外 | 第32页 |
(三)哈尔滨近代城镇的发展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生产民俗 | 第34-42页 |
一、土著居民的渔猎采集生产方式 | 第34-36页 |
(一)渔猎采集的生产方式 | 第34-36页 |
(二)渔猎采集的信仰与禁忌 | 第36页 |
二、关东移民的农业和手工业 | 第36-38页 |
(一)农耕业的迅速发展 | 第37页 |
(二)手工业的发展 | 第37-38页 |
三、哈尔滨近代工商业的兴起 | 第38-42页 |
(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 第38-40页 |
(二)俄侨工商业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生活民俗 | 第42-51页 |
一、服饰民俗 | 第42-44页 |
(一)以满族为代表的民族服饰 | 第42-43页 |
(二)关东移民之后的服饰 | 第43-44页 |
(三)俄罗斯等移民的民族服饰 | 第44页 |
二、饮食民俗 | 第44-48页 |
(一)满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 | 第45-46页 |
(二)“闯关东”人群的饮食 | 第46-47页 |
(三)俄罗斯等移民的饮食 | 第47-48页 |
三、居住民俗 | 第48-51页 |
(一)满族的传统居住形态 | 第48-49页 |
(二)“闯关东”人群的居住形态 | 第49页 |
(三)哈尔滨老街建筑形态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民间信仰 | 第51-56页 |
一、阿城满族萨满教的浸润 | 第51-52页 |
(一)什么是萨满 | 第51页 |
(二)萨满教的信仰观念 | 第51-52页 |
二、呼兰地区的多元信仰 | 第52-56页 |
(一)民间传统信仰 | 第52-54页 |
(二)外来宗教信仰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哈尔滨民俗文化内涵 | 第56-62页 |
一、地域民族文化为底蕴 | 第56-57页 |
(一)强悍、豪放的民族性格 | 第56-57页 |
(二)文化的兼容吸纳能力 | 第57页 |
二、“闯关东”文化为主体 | 第57-59页 |
(一)刚韧、执着的生活追求 | 第57-58页 |
(二)艰苦创业的文化品格 | 第58-59页 |
三、欧陆异域文化为特色 | 第59-62页 |
(一)律动的音乐之城 | 第59-60页 |
(二)物化的建筑历史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注释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