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注释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新媒体和微纪录片的概述 | 第15-23页 |
| 一、新媒体的概述 | 第15-16页 |
|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 第16-18页 |
| (一)网络化 | 第16-17页 |
| (二)数字化 | 第17页 |
| (三)交互性和融合性 | 第17页 |
| (四)碎片化与视频化 | 第17-18页 |
| (五)个性化与智能化 | 第18页 |
| (六)自媒体和全媒体 | 第18页 |
| 三、微纪录片的概述 | 第18-22页 |
| (一)微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二)微纪录片的分类 | 第20-22页 |
| 注释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内容现状 | 第23-32页 |
| 一、选题和视角的变化 | 第23-25页 |
| (一)主题选择的新方向 | 第23-24页 |
| (二)视角的多元变化 | 第24-25页 |
| 二、内容的“井喷” | 第25-27页 |
| (一)类型多样的内容 | 第25-26页 |
| (二)类型的“偏科” | 第26-27页 |
| 三、碎片化的结构和叙事链思维的运用 | 第27-29页 |
| (一)碎片化的结构 | 第27-28页 |
| (二)叙事链思维和非线性结构 | 第28-29页 |
| 四、更加注重美感的微纪录片 | 第29-31页 |
| (一)美感的提升 | 第29-30页 |
| (二)美感的“偏科” | 第30-31页 |
| 注释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的创作现状 | 第32-46页 |
| 一、创作准入门槛的降低 | 第32-36页 |
| (一)微纪录片的影像记录 | 第32-35页 |
| (二)微纪录片的后期编辑 | 第35-36页 |
| 二、视觉语言的升级 | 第36-39页 |
| (一)景别的变化 | 第36-38页 |
| (二)特殊摄影的大量运用 | 第38-39页 |
| 三、全新的听觉体验 | 第39-43页 |
| (一)微纪录片的旁白解说 | 第39-40页 |
| (二)微纪录片的同期声 | 第40-42页 |
| (三)微纪录片的背景音乐 | 第42-43页 |
| 四、微纪录片创作的新业态 | 第43-45页 |
| (一)PGC与UGC并存 | 第43-44页 |
| (二)工业化 | 第44页 |
| (三)产业化 | 第44-45页 |
| 注释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传播现状 | 第46-51页 |
| 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微纪录片的传播提供多种可能 | 第46-48页 |
| (一)移动终端播放占比增大 | 第46-47页 |
|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微纪录片传播 | 第47-48页 |
| 二、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受众特征的变化 | 第48-50页 |
| (一)受众群体趋于大众化、年轻化 | 第48-49页 |
| (二)受众群体趋于细分化、垂直化 | 第49-50页 |
| 三、新媒体平台在微纪录片传播效果上带来的进步 | 第50页 |
| (一)双向传播、互动性加强 | 第50页 |
| (二)二次传播规模和二级传播影响扩大化 | 第50页 |
| 注释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 第51-56页 |
| 一、创作上的局限 | 第51-52页 |
| (一)问题表现:题材同质化严重,倾向于复制成功案例 | 第51页 |
| (二)解决方案:精准化市场细分,构建文化品牌 | 第51-52页 |
|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共赢 | 第52-54页 |
| (一)问题表现:如何盈利成为制约微纪录片发展的关键 | 第52-53页 |
| (二)解决方案:传统创收与创新营销相结合 | 第53-54页 |
| 三、监管机制不健全、内容倾向娱乐化 | 第54-55页 |
| (一)问题表现:产品质量参差、侵权、过度娱乐化 | 第54页 |
| (二)解决方案:加强监管控制 | 第54-55页 |
| 注释 | 第55-56页 |
| 总结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