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60页 |
综述一 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18-34页 |
1 疾病概述 | 第18-19页 |
2 危险因素 | 第19-22页 |
2.1 年龄 | 第19-20页 |
2.2 生育 | 第20-21页 |
2.3 盆腔脏器脱垂 | 第21页 |
2.4 肥胖 | 第21页 |
2.5 种族和遗传因素 | 第21-22页 |
2.6 雌激素 | 第22页 |
2.7 生活方式 | 第22页 |
3 病理生理机制 | 第22-24页 |
3.1 压力传导理论(the pressure transmission theory) | 第22-23页 |
3.2 “吊床”理论(Hammock theory) | 第23页 |
3.3 神经损伤 | 第23-24页 |
3.4 尿道黏膜萎缩,封闭功能减退 | 第24页 |
4 SUI诊断 | 第24-26页 |
4.1 病史 | 第24页 |
4.2 体格检查 | 第24-26页 |
4.3 程度诊断 | 第26页 |
5 治疗 | 第26-33页 |
5.1 非手术治疗 | 第27-31页 |
5.2 手术治疗 | 第31-33页 |
6 小结 | 第33-34页 |
综述二 中医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 第34-42页 |
1 病名探析 | 第34页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4-36页 |
2.1 膀胱气化失司 | 第34-35页 |
2.2 其他脏腑的影响 | 第35页 |
2.3 胎产所伤 | 第35-36页 |
3 古籍针药证治 | 第36页 |
4 当代中医治疗 | 第36-41页 |
4.1 中药 | 第36-38页 |
4.2 针灸 | 第38-41页 |
4.3 针药并用 | 第41页 |
5 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60页 |
前言 | 第60-6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61-10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61-72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61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61-62页 |
1.3 治疗方案 | 第62-63页 |
1.4 观察指标 | 第63-67页 |
1.5 观察周期 | 第67-68页 |
1.6 评价指标 | 第68-69页 |
1.7 安全性评价 | 第69-70页 |
1.8 依从性观察 | 第70页 |
1.9 样本量估计 | 第70-71页 |
1.10 随机方法 | 第71页 |
1.11 伦理学原则 | 第71页 |
1.12 统计分析 | 第71-72页 |
2 研究结果 | 第72-89页 |
2.1 受试者分布 | 第72-74页 |
2.2 基线分析 | 第74-78页 |
2.3 结局指标评价 | 第78-88页 |
2.4 针刺盲法评价 | 第88-89页 |
2.5 安全性评价 | 第89页 |
3 讨论 | 第89-101页 |
3.1 受试者对象选择 | 第91页 |
3.2 干预措施的选择 | 第91-95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5-101页 |
3.4 安全性 | 第101页 |
3.5 局限性 | 第101页 |
4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