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3-2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1页 |
3.1 《内经》中的“虚实”研究 | 第13-15页 |
3.2 “虚实”含义的训诂研究 | 第15-17页 |
3.3 “虚实”文字溯源研究 | 第17-18页 |
3.4 现行中医教材的“虚实”研究 | 第18-19页 |
3.5 中医词典中“虚实”含义研究 | 第19-21页 |
3.6 “虚实”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研究 | 第21页 |
4 总结 | 第21-22页 |
5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5.1 知识考古学 | 第22-23页 |
5.2 诠释学方法 | 第23-24页 |
5.3 逻辑学方法 | 第24-25页 |
上篇: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下的“虚实”观 | 第25-36页 |
1 道家“虚实”观 | 第25-30页 |
1.1 《老子》中的“有无”观 | 第25-28页 |
1.1.1 老子“有无”观之来源—善于归“类” | 第25-27页 |
1.1.2 老子“有无”观之内涵—从原始宗教性到异名同谓的演变 | 第27-28页 |
1.1.3 老子“有无”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 第28页 |
1.2 《庄子》中的“有无”观 | 第28-30页 |
1.2.1 庄子“有无”观之内涵—气为无,气化为有 | 第28-29页 |
1.2.2 庄子“有无”观的特点—重视人的精神情感世界 | 第29-30页 |
2 儒家的“虚实”观 | 第30-32页 |
2.1 儒家“有无”观的内涵—重“实有”(道德实践和人格修养) | 第31-32页 |
2.1.1 儒家重“实有”观的来源—《尚书》重人思想 | 第31-32页 |
2.1.2 《论语》、《孟子》中的“实有”观 | 第32页 |
3 兵家的“虚实”观 | 第32-34页 |
3.1 兵家“虚实”观的内涵—力量对比(有余和不足) | 第33-34页 |
3.1.1 《孙子兵法》中的虚实 | 第33-34页 |
3.1.2 《吴子兵法》中的虚实 | 第34页 |
3.1.3 《孙膑兵法》中的虚实 | 第34页 |
4 小结 | 第34-36页 |
下篇:气论思想下《内经》“虚实”观的形成 | 第36-61页 |
1 “气”与医学 | 第36-43页 |
1.1 疾病辞源学与“气”的关系—以“气”释病 | 第36-37页 |
1.2 气论思想下《内经》的身体观 | 第37-43页 |
1.2.1 “天人相应”的身体观 | 第37-41页 |
1.2.2 “形神合一”的身体观 | 第41-43页 |
2 “气”与稷下黄老学派 | 第43-50页 |
2.1 稷下黄老学派与《内经》 | 第43页 |
2.2 “治身为内”的黄老之学 | 第43-50页 |
2.2.1 《管子四篇》之“精气”说 | 第44-45页 |
2.2.2 《吕氏春秋》之“气”的贵通思想 | 第45-47页 |
2.2.3 《淮南子》之“气”的阴阳与五行 | 第47-50页 |
3 《内经》中的“虚实”观 | 第50-60页 |
3.1 《内经》中的“气”与风—同为一物,相互交织 | 第50-51页 |
3.2 《内经》中的脉与病—脉道稽滞,气血失调 | 第51-53页 |
3.2.1 文字学中的疾与病—外伤为疾,内伤为病 | 第51-52页 |
3.2.2 经脉与疾病的关系—气血似水,不通则病 | 第52-53页 |
3.3 《内经》中的脉与“气”—气脉互用、按脉察气、以辨虚实 | 第53-54页 |
3.4 《内经》“虚实”之义考 | 第54-60页 |
3.4.1 《灵枢·九宫八风》之“虚实”—表方位 | 第54-55页 |
3.4.2 “虚”、“风”、“气”互用—皆指无形 | 第55-56页 |
3.4.3 精神状态之“虚”—无欲无求,唯道集虚 | 第56页 |
3.4.4 “虚”为不足:“实”为有余 | 第56-57页 |
3.4.5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气血相并谓之有,气血相失谓之无 | 第57-58页 |
3.4.6 皮表状态之“虚实”—坚满为实;不收(汗出)为虚 | 第58页 |
3.4.7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为实热;虚为虚寒 | 第58-59页 |
3.4.8 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虚实”为一种先兆 | 第59页 |
3.4.9 脉象之“虚实”—“虚”为浮;“实”为沉 | 第59页 |
3.4.10 气机之“虚实”—气入为“实”;气出为“虚” | 第59-60页 |
4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