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3.1 土地整理 | 第12-14页 |
1.3.2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 | 第14-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4页 |
2.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1.3 气候水文条件 | 第21页 |
2.1.4 植被情况 | 第21页 |
2.2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21-22页 |
2.3 土地利用概况 | 第22-24页 |
2.3.1 土地利用结构 | 第22-23页 |
2.3.2 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大丰区土地整理与农业资源-产业系统演变情况 | 第24-28页 |
3.1 土地整理开展成效 | 第24页 |
3.2 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 第24-27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2.3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 第26-27页 |
3.3 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 第27页 |
3.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大丰区农业资源-产业系统耦合发展状态分析 | 第28-36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4.2 指标选择 | 第29-30页 |
4.2.1 指标体系选择依据 | 第29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0页 |
4.3 大丰区农业资源-产业系统耦合发展协调度计算 | 第30-33页 |
4.3.1 系统的主成分 | 第30页 |
4.3.2 系统得分系数矩阵 | 第30-31页 |
4.3.3 计算耦合协调度 | 第31-33页 |
4.4 大丰区农业资源-产业系统耦合演变过程的判定 | 第33-34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大丰区农业资源-产业系统耦合水平 | 第36-44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5.1.1 数据包络分析(DEA) | 第36-37页 |
5.1.2 指标选择 | 第37-38页 |
5.2 农业资源-产业系统耦合水平计算 | 第38-42页 |
5.2.1 相对有效性分析 | 第39-41页 |
5.2.2 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分析 | 第41-42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六章 大丰区农业资源-产业系统耦合发展的驱动因素 | 第44-50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6.2 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44-46页 |
6.3 驱动因素计算 | 第46-48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7.2 良性发展对策建议 | 第50-52页 |
7.2.1 引入市场机制,拓展土地利用模式 | 第50-51页 |
7.2.2 推进整理工程,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 第51页 |
7.2.3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系统优化耦合 | 第51页 |
7.2.4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51-52页 |
7.3 创新与不足 | 第52页 |
7.3.1 创新 | 第52页 |
7.3.2 不足之处 | 第52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