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土体水分蒸发及干缩开裂理论分析 | 第14-30页 |
2.1 土体水份蒸发过程 | 第14-17页 |
2.1.1 常速率阶段 | 第15页 |
2.1.2 减速率阶段 | 第15-16页 |
2.1.3 残余阶段 | 第16-17页 |
2.1.4 土体水分蒸发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2.2 土体水分蒸发理论模型 | 第17-22页 |
2.2.1 表面能量平衡模型 | 第17-19页 |
2.2.2 水量平衡模型 | 第19-20页 |
2.2.3 质量传输模型 | 第20-21页 |
2.2.4 温度-风速模型 | 第21-22页 |
2.3 土体的干燥收缩机理 | 第22-23页 |
2.4 粘性土开裂过程简介 | 第23-24页 |
2.5 粘性土干缩开裂理论研究 | 第24-30页 |
2.5.1 郑少河等人对蒸发条件下粘性土初始裂缝形成的分析 | 第24-25页 |
2.5.2 粘性土干缩开裂过程受边界条件的影响分析 | 第25-27页 |
2.5.3 粘性土开裂深度理论解 | 第27-28页 |
2.5.4 基于变湿应力概念的粘性土开裂理论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粘性土干缩开裂的离散元模拟 | 第30-56页 |
3.1 PFC离散元简介 | 第30-31页 |
3.1.1 理论背景 | 第30页 |
3.1.2 热模块与接触模型 | 第30-31页 |
3.2 PFC离散元模型建立 | 第31-35页 |
3.2.1 模型建立方法 | 第31-33页 |
3.2.2 模型要求 | 第33页 |
3.2.3 试样制备 | 第33-35页 |
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5-43页 |
3.3.1 热传导与渗透理论公式关系推导 | 第35-36页 |
3.3.2 模型参数的取值 | 第36-42页 |
3.3.3 模型参数的验证及标定 | 第42-43页 |
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3-54页 |
3.4.1 裂缝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第44-45页 |
3.4.2 裂缝深度-变湿关系曲线 | 第45页 |
3.4.3 裂缝宽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3.4.4 开裂作用力分析 | 第46-54页 |
3.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水平粘性土层竖向干缩开裂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78页 |
4.1 各项参数对竖向干缩裂缝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56-70页 |
4.1.1 弹性模量的变化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56-57页 |
4.1.2 抗拉强度的变化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57-59页 |
4.1.3 抗剪强度的变化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59-61页 |
4.1.4 渗透系数的变化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61-62页 |
4.1.5 土-水特征曲线斜率(比热)变化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62-64页 |
4.1.6 蒸发率的变化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64-65页 |
4.1.7 土的膨胀系数的改变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65-67页 |
4.1.8 边界条件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67-70页 |
4.2 渗透系数和蒸发率对裂缝出现位置的影响 | 第70-73页 |
4.2.1 增加蒸发率十倍时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70-71页 |
4.2.2 减小渗透系数十倍时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71-72页 |
4.2.3 增加渗透系数时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72-73页 |
4.2.4 减小蒸发率时对开裂形态的影响 | 第73页 |
4.3 各项参数对竖向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 改变各项参数时裂缝深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 第74-76页 |
4.5 调整参数后拟合结果 | 第76页 |
4.6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斜坡表面粘性土干缩开裂模拟 | 第78-82页 |
5.1 计算实例 | 第78-80页 |
5.2 粘性土边坡防裂措施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