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干扰素受体敲除的细胞系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和基础第12-35页
    第一章 基因编辑技术第12-22页
        1.1 锌指核酸酶(ZFNs)第14-15页
        1.2 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器核酸酶(TALENs)第15-17页
        1.3 成簇规律间隔回文重复(CRISPR) /Cas相关蛋白9(CRISPR/Cas9)第17-22页
            1.3.1 CRISPR-Cas系统的历史第17-18页
            1.3.2 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第18-19页
            1.3.3 CRISPR-Cas9作为疾病中基因组编辑工具的使用第19-22页
    第二章 细胞因子第22-31页
        2.1 干扰素及干扰素受体第22-27页
            2.1.1 Ⅰ型干扰素及其受体第23-25页
            2.1.2 Ⅱ型干扰素及其受体第25页
            2.1.3 Ⅲ型干扰素及其受体第25-27页
        2.2 白介素第27-31页
            2.2.1 IL-27第27-29页
            2.2.2 IL-32第29-31页
    第三章 干扰素信号通路第31-35页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第35-81页
    第四章 IFNAR1和IL28R1的干扰表达第35-58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实验材料第35-37页
            4.2.1 质粒第35-36页
            4.2.2 试剂第36页
            4.2.3 细胞和病毒第36页
            4.2.4 耗材及仪器设备第36-37页
        4.3 实验方法第37-51页
            4.3.1 质粒构建第37-41页
            4.3.2 质粒提取第41页
            4.3.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以Top 10为例)第41-42页
            4.3.4 细胞的复苏、培养及冻存(以A549 Cell为例)第42-43页
            4.3.5 细胞转染(以24 well为例)第43-44页
            4.3.6 RNA的提取及逆转录(以24孔板为例)第44-45页
            4.3.7 荧光定量PCR第45-46页
            4.3.8 鸡胚法扩增SeV和H3N2病毒第46-47页
            4.3.9 乙型肝炎病毒E/S抗原测定第47-48页
            4.3.10 蛋白质免疫沉淀(6孔板为例)第48-50页
            4.3.11 A549和Huh7干扰素受体敲减细胞系的构建第50-51页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1-58页
            4.4.1 IFNAR1和IL28R1在A549细胞中的瞬时干扰表达第51-53页
            4.4.2 IFNAR1和IL28R1瞬时敲减的细胞对病毒的影响第53-54页
            4.4.3 NC-KD、IFNAR1-KD和IL28R1-KD细胞系的表达及功能第54-58页
    第五章 CRISPR/Cas9技术敲除细胞系构建及验证第58-72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实验材料第58-59页
            5.2.1 质粒第58页
            5.2.2 试剂第58-59页
            5.2.3 细胞和病毒第59页
        5.3 实验方法第59-66页
            5.3.1 引物设计第59-61页
            5.3.2 用于敲除质粒的构建第61-62页
            5.3.3 细胞计数第62-63页
            5.3.4 敲除细胞系的构建及筛选第63-64页
            5.3.5 VSV-eGFP和VSV病毒的扩增第64页
            5.3.6 噬斑实验第64-65页
            5.3.7 VSV-eGFP对敲除细胞系的感染第65页
            5.3.8 细胞复苏、培养和冻存第65页
            5.3.9 细胞转染第65页
            5.3.10 RNA的提取及逆转录第65页
            5.3.11 蛋白质免疫印迹第65-66页
        5.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66-72页
            5.4.1 敲除细胞系的构建及筛选过程第66-69页
            5.4.2 Scr.WT、IFNAR1-KO和IL28R1-KO细胞系的功能研究第69-72页
    第六章 IL-27和IL-32在IFNAR1和IL28R1干扰素受体敲除的细胞系的功能研究第72-79页
        6.1 引言第72-73页
        6.2 实验材料第73页
            6.2.1 质粒第73页
            6.2.2 试剂第73页
            6.2.3 细胞和病毒第73页
        6.3 实验方法第73页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3-79页
            6.4.1 验证IL-27和IL-32的抗病毒功能第73-75页
            6.4.2 干扰素受体敲减的细胞系中验证IL-27和IL-32的抗病毒效应第75-76页
            6.4.3 IL-27、IL-32在干扰素受体敲除细胞系中的抗病毒作用第76-79页
    第七章 研究总结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9页
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99-100页
附录第100-105页
    附录Ⅰ 常用试剂配制第100-104页
    附录Ⅱ 论文中用到的引物序列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海北部甲藻孢囊的种群特征与环境意义
下一篇:互花米草入侵下漳江口红树林区两种蟹类分布与生境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