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山东省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调查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导言第9-19页
    (一)选题缘由第9-10页
        1.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价值第9页
        2.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新挑战第9-10页
        3.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不良状况第10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研究目的第10-11页
        2.研究意义第11页
    (三)文献综述第11-15页
        1.国内研究第11-13页
        2.国外研究第13-15页
        3.评价与反思第15页
    (四)相关概念界定第15-17页
        1.劳动教育第15-16页
        2.劳动教育课程第16页
        3.课程实施第16页
        4.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第16-17页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1.研究思路第17页
        2.研究方法第17-19页
一、劳动教育课程理论概述第19-24页
    (一)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第19-20页
        1.为了劳动的课程第19页
        2.关于劳动的课程第19页
        3.在劳动中的课程第19-20页
    (二)劳动教育课程的构成第20页
    (三)劳动教育课程的特征第20-22页
        1.目的的育人性第21页
        2.内容的综合性第21页
        3.形式的多样性第21页
        4.评价的自发性第21-22页
    (四)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第22-24页
二、山东省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第24-42页
    (一)调查对象第24-26页
        1.问卷调查对象第24-25页
        2.访谈调查对象第25-26页
    (二)调查设计第26-27页
        1.调查问卷第26-27页
        2.访谈提纲第27页
    (三)调查实施第27页
    (四)调查结果第27-42页
        1.对劳动教育课程认识的情况调查第27-30页
        2.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情况调查第30-32页
        3.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情况调查第32-34页
        4.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调查第34-38页
        5.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情况调查第38-40页
        6.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情况调查第40-42页
三、山东省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第42-50页
    (一)课程目标存在偏差第42-43页
        1.功利化第42页
        2.针对性不强第42-43页
        3.定位窄化第43页
    (二)课程内容过于单薄第43-44页
        1.科学性较弱第43-44页
        2.分布不均匀第44页
        3.可选择性小第44页
    (三)教学组织形式失范第44-46页
        1.以课堂为主阵地第45页
        2.缺乏个别化教学第45-46页
        3.轻实效且浮于形式第46页
    (四)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第46-47页
        1.教学方法传统第47页
        2.教学方式单调第47页
    (五)教学评价较为随意第47-50页
        1.评价方式和主体单一第48页
        2.教师评价表面化第48-49页
        3.评价体系缺乏标准第49-50页
四、山东省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优化策略第50-58页
    (一)优化课程目标第50-51页
        1.借“新高考”契机落实课程目标第50页
        2.选择地域适用性的课程目标第50页
        3.建立多元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体系第50-51页
    (二)丰富课程内容第51-52页
        1.保障教师的自主选择权第51-52页
        2.构建内容的层次性第52页
        3.搭建共享平台第52页
    (三)完善教学组织形式第52-54页
        1.扩展教学场域第52-53页
        2.运用多形式交叉授课第53页
        3.落实组织有效性第53-54页
    (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第54-55页
        1.配置创新性教学方法第54页
        2.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第54-55页
        3.提升教师决策能力第55页
    (五)健全教学评价体系第55-58页
        1.建立三级评价机制第55-56页
        2.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第56-57页
        3.明确教学评价标准第57-58页
结束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附录第64-71页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炭对土壤Pb2+、Cd2+双金属的吸附固定研究
下一篇:表情包中抵抗话语的生成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