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隧道进洞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边坡支护理论发展与现状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公路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 | 第17-31页 |
2.1 隧道洞口段施工原则 | 第17-18页 |
2.2 隧道洞口段洞门的类型 | 第18-22页 |
2.2.1 端墙式洞门 | 第18-19页 |
2.2.2 翼墙式洞门 | 第19页 |
2.2.3 柱式洞门 | 第19-22页 |
2.3 隧道洞口段开挖方法 | 第22-27页 |
2.3.1 全断面法 | 第22-23页 |
2.3.2 台阶法 | 第23-24页 |
2.3.3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 第24-25页 |
2.3.4 单侧壁导坑法 | 第25页 |
2.3.5 双侧壁导坑法 | 第25-26页 |
2.3.6 其他施工方法 | 第26-27页 |
2.4 隧道洞口段的进洞方式 | 第27页 |
2.5 隧道洞口段支护手段及方法计算 | 第27-31页 |
2.5.1 锚喷支护结构 | 第28-30页 |
2.5.1.1 钢拱架 | 第28页 |
2.5.1.2 锚杆 | 第28-29页 |
2.5.1.3 钢筋网 | 第29页 |
2.5.1.4 喷射混凝土 | 第29-30页 |
2.5.2 二次衬砌结构 | 第30-31页 |
2.5.3.1 管棚 | 第30页 |
2.5.3.2 地表锚喷预加固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页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31-52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1-34页 |
3.1.1 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32页 |
3.1.1.1 地形地貌 | 第32页 |
3.1.1.2 地层岩性 | 第32页 |
3.1.1.3 区域地质构造 | 第32页 |
3.1.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页 |
3.1.2 隧址区工程地质评价 | 第32-34页 |
3.1.2.1 隧址区洞口段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32-33页 |
3.1.2.2 隧址区岩土体工程性质评价 | 第33-34页 |
3.1.3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 第34页 |
3.1.4 结论与建议 | 第34页 |
3.2 隧道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4-42页 |
3.2.1 隧道横断面尺寸设计 | 第35-36页 |
3.2.2 隧道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3.2.2.1 概述 | 第36页 |
3.2.2.2 ANSYS导入到FLAC3D | 第36-39页 |
3.2.2.3 整体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39页 |
3.2.3 隧道结构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2页 |
3.2.3.1 锚杆模型 | 第39-41页 |
3.2.3.2 钢筋网和钢拱架模型 | 第41-42页 |
3.3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的选择 | 第42-45页 |
3.3.1 隧道数值模拟本构模型 | 第42-44页 |
3.3.1.1 空模型(开挖模型) | 第42页 |
3.3.1.2 弹性模型 | 第42-43页 |
3.3.1.3 M-C强度准则 | 第43页 |
3.3.1.4 Hoek-Brown强度准则 | 第43-44页 |
3.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4-45页 |
3.4 边界条件及初始应力场 | 第45-46页 |
3.5 开挖支护步骤及监测点布置 | 第46-51页 |
3.5.1 主要开挖支护步骤 | 第46-49页 |
3.5.1.1 隧道开挖 | 第46-48页 |
3.5.1.2 隧道支护 | 第48-49页 |
3.5.2 目标断面及主要跟踪分析点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隧道采用不同开挖方式的效果分析 | 第52-95页 |
4.1 端墙式洞门受力效果分析 | 第52-72页 |
4.1.1 四种开挖方式引起隧道位移的分析 | 第52-61页 |
4.1.1.1 隧道仰坡位移分析 | 第52-56页 |
4.1.1.2 隧道围岩位移分析 | 第56-59页 |
4.1.1.3 隧道衬砌位移分析 | 第59-61页 |
4.1.2 四种开挖方式引起隧道应力的分析 | 第61-67页 |
4.1.2.1 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 第61-64页 |
4.1.2.2 隧道衬砌应力分析 | 第64-67页 |
4.1.3 四种开挖方式引起隧道塑性区的分析 | 第67-69页 |
4.1.4 四种开挖方式引起隧道锚杆轴力的分析 | 第69-72页 |
4.2 削竹式洞门受力效果分析 | 第72-91页 |
4.2.1 四种开挖方式引起隧道位移的分析 | 第72-81页 |
4.2.1.1 隧道仰坡位移分析 | 第72-75页 |
4.2.1.2 隧道围岩位移分析 | 第75-78页 |
4.2.1.3 隧道衬砌位移分析 | 第78-81页 |
4.2.2 四种开挖方式引起隧道应力的分析 | 第81-86页 |
4.2.2.1 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 第81-83页 |
4.2.2.2 隧道衬砌应力分析 | 第83-86页 |
4.2.3 四种开挖方式引起隧道塑性区的分析 | 第86-88页 |
4.2.4 四种开挖方式引起隧道锚杆轴力的分析 | 第88-91页 |
4.3 两种洞门受力效果综合分析 | 第91-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不同坡角下仰坡稳定性与仰坡加固分析 | 第95-112页 |
5.1 不同坡角下仰坡稳定性分析 | 第95-104页 |
5.1.1 不同坡角下隧道开挖引起仰坡位移的分析 | 第95-99页 |
5.1.2 不同坡角下隧道开挖引起围岩位移的分析 | 第99-101页 |
5.1.3 不同坡角下隧道开挖引起塑性区的分析 | 第101-103页 |
5.1.4 不同坡角下隧道开挖引起洞门竖向位移的分析 | 第103-104页 |
5.2 50°仰坡坡角下仰坡加固前后对比分析 | 第104-110页 |
5.2.1 50°仰坡加固前后隧道开挖引起仰坡位移对比分析 | 第105-107页 |
5.2.2 50°仰坡加固前后隧道开挖引起围岩位移对比分析 | 第107-108页 |
5.2.3 50°仰坡加固前后隧道开挖引起塑性区对比分析 | 第108-109页 |
5.2.4 50°仰坡加固前后隧道开挖引起洞门位移对比分析 | 第109-11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6.2 建议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