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爆破中邻近建筑物振动的模拟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的提出与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拆除爆破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爆破地震波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2 拆除爆破地震波的相关特性 | 第16-27页 |
2.1 拆除爆破的概述 | 第16-17页 |
2.1.1 拆除爆破的基本原理 | 第16页 |
2.1.2 拆除爆破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 拆除爆破振动的研究 | 第17-20页 |
2.2.1 拆除爆破振动概述 | 第17-18页 |
2.2.2 拆除爆破振动分类 | 第18-19页 |
2.2.3 拆除爆破的减震措施 | 第19-20页 |
2.3 拆除爆破地震波的研究 | 第20-21页 |
2.3.1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 第20页 |
2.3.2 拆除爆破地震波的类型 | 第20-21页 |
2.4 爆破地震波的主要参数 | 第21-25页 |
2.4.1 爆破地震波的幅值 | 第21-22页 |
2.4.2 爆破地震波的频率 | 第22-24页 |
2.4.3 爆破地震波的持续时间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爆破振动的现场布置与数据处理 | 第27-39页 |
3.1 框架结构大楼拆除爆破 | 第27-30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3.1.2 塌落振动测试系统及仪器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3.1.3 试验方案 | 第30页 |
3.2 地震波监测结果 | 第30-33页 |
3.3 地震波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33-38页 |
3.3.1 三次样条插值原理 | 第33-35页 |
3.3.2 小波包去噪原理 | 第35页 |
3.3.3 加速度时程曲线 | 第35-38页 |
3.3.4 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地震波载荷作用下建筑物单元应力的模拟分析 | 第39-58页 |
4.1 ANSYS/LS-DYNA软件介绍 | 第39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2.2 施加约束 | 第40-41页 |
4.3 无减震沟情况下结构的应力分析 | 第41-48页 |
4.3.1 加载单方向地震波单元应力 | 第41-46页 |
4.3.2 加载三向地震波单元应力 | 第46-48页 |
4.4 减震沟情况下结构的单元应力分析 | 第48-55页 |
4.4.1 加载单方向地震波单元应力 | 第49-53页 |
4.4.2 加载三向地震波结构应力 | 第53-55页 |
4.5 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地震波载荷作用下建筑物节点相对位移的模拟分析 | 第58-68页 |
5.1 无减震沟时建筑物节点的相对位移 | 第58-61页 |
5.1.1 节点的相对位移峰值的时程分析 | 第58-60页 |
5.1.2 楼层高度与节点的相对位移峰值关系 | 第60-61页 |
5.2 减震沟情况下节点的相对位移 | 第61-65页 |
5.2.1 节点的相对位移峰值的时程分析 | 第62-64页 |
5.2.2 楼层高度与节点的相对位移峰值关系 | 第64-65页 |
5.3 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7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