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多表位嵌合蛋白表达及免疫原性评价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文献综述第16-26页
    1.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概况第16-17页
    1.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概述第17-21页
        1.2.1 病毒粒子结构第17页
        1.2.2 病毒分型第17页
        1.2.3 病毒理化性质及宿主范围第17-18页
        1.2.4 BHV-1 感染机制研究进展第18-21页
    1.3 BHV-1gB、gC和 gD蛋白结构及其功能第21-22页
        1.3.1 gB第21页
        1.3.2 gC第21页
        1.3.3 gD第21-22页
    1.4 IBRV疫苗研究第22-25页
        1.4.1 弱毒活疫苗第22-23页
        1.4.2 灭活苗第23页
        1.4.3 亚单位疫苗第23页
        1.4.4 DNA疫苗第23-24页
        1.4.5 活载体疫苗第24-25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2 P2-gB/gC/gD多表位重组嵌合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第26-44页
    2.1 材料第26页
        2.1.1 细胞株、毒株、质粒、菌株及实验动物第26页
        2.1.2 主要试剂第26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6页
    2.2 方法第26-36页
        2.2.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多表位基因串联设计第26-27页
        2.2.2 pET-28a-P2-gB/gC/gD重组质粒的构建第27-30页
        2.2.3 P2-gB/gC/gD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30-34页
        2.2.4 P2-gB/gC/gD重组蛋白免疫效果测定第34-36页
    2.3 结果第36-41页
        2.3.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多抗原表位基因串联设计第36-37页
        2.3.2 pET-28a-P2-gB/gC/gD重组质粒的鉴定第37页
        2.3.3 P2-gB/gC/gD重组蛋白SDS-PAGE和 Western blot鉴定第37-39页
        2.3.4 纯化产物的鉴定第39-40页
        2.3.5 血清中抗体水平检测第40-41页
    2.4 讨论第41-44页
3 分子佐剂IL-6与P2-gB/gC/gD的共表达及纯化第44-58页
    3.1 材料第44页
        3.1.1 质粒、菌株第44页
        3.1.2 主要试剂第44页
        3.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4页
    3.2 方法第44-50页
        3.2.1 pET-28a-P2-gB/gC/gD-BoIL-6、pET-28a-P2-gD-BoIL-6及pET-28a-BoIL-6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4-48页
        3.2.2 pET-28a-P2-gB/gC/gD-RaIL-6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8-50页
        3.2.3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50页
    3.3 结果第50-56页
        3.3.1 兔IL-6 片段的扩增第50-51页
        3.3.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第51-53页
        3.3.3 重组蛋白SDS-PAGE鉴定第53-54页
        3.3.4 纯化产物鉴定第54-56页
    3.4 讨论第56-58页
4 免疫保护性分析第58-78页
    4.1 材料第58页
        4.1.1 毒株、细胞及实验动物第58页
        4.1.2 主要试剂第58页
        4.1.3 主要仪器设备第58页
    4.2 方法第58-61页
        4.2.1 重组蛋白免疫效果测定第58-59页
        4.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第59-60页
        4.2.3 动物攻毒保护性实验第60页
        4.2.4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第60-61页
    4.3 结果第61-75页
        4.3.1 抗体水平的检测第61页
        4.3.2 中和抗体测定结果第61-62页
        4.3.3 IL-4及IFN-γ的测定第62-63页
        4.3.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3-65页
        4.3.5 攻毒后体温及病毒拷贝数的测定第65-67页
        4.3.6 攻毒后肺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第67-70页
        4.3.7 再激活后体温及病毒拷贝数的测定第70-72页
        4.3.8 再激活后病理组织学变化第72-75页
    4.4 讨论第75-78页
5 全文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90页
致谢第90-92页
个人简历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学习和零膨胀模型估算大兴安岭树种生物量
下一篇:葡萄糖三丁酸酯的合成及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