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地方债相关理论 | 第20-31页 |
2.1 关键性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公债 | 第20页 |
2.1.2 地方债 | 第20-21页 |
2.1.3 地方债最适规模 | 第21-23页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3-27页 |
2.2.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27页 |
2.3 公债理论 | 第27-31页 |
2.3.1 公债一般理论 | 第27-28页 |
2.3.2 公债规模理论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债历史、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1-50页 |
3.1 我国地方债的历史 | 第31-34页 |
3.1.1 建国初期-1978年 | 第31页 |
3.1.2 1979-1993年 | 第31页 |
3.1.3 1992-2008年 | 第31-32页 |
3.1.4 2008-2014年 | 第32-34页 |
3.2 我国地方债现状 | 第34-39页 |
3.2.1 我国地方债规模现状 | 第34-36页 |
3.2.2 我国地方债资金来源及投向 | 第36-39页 |
3.3 我国地方债存在问题分析 | 第39-50页 |
3.3.1 地方债规模过大 | 第40-43页 |
3.3.2 举债成本高企 | 第43-45页 |
3.3.3 债务资金使用收益低 | 第45-46页 |
3.3.4 债务融资需求结构不合理 | 第46-50页 |
第四章 我国地方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第50-62页 |
4.1 公债的经济效应 | 第50-55页 |
4.1.1 公债的挤入效应 | 第50-53页 |
4.1.2 公债的挤出效应 | 第53-54页 |
4.1.3 李嘉图等价定理 | 第54-55页 |
4.2 我国地方债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 | 第55-56页 |
4.2.1 我国增支地方债、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 | 第55页 |
4.2.2 我国减税地方债、私人投资与经济增长 | 第55-56页 |
4.3 我国地方债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 第56-62页 |
4.3.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 第56-57页 |
4.3.2 变量选取 | 第57页 |
4.3.3 数据来源 | 第57-58页 |
4.3.4 实证过程及结论 | 第58-62页 |
第五章 我国地方债最适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62-69页 |
5.1 模型选择 | 第62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62-65页 |
5.2.1 模型解释 | 第62-63页 |
5.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63-65页 |
5.2.3 建立模型 | 第65页 |
5.3 实证过程及结论 | 第65-69页 |
5.3.1 门槛个数检验 | 第65-66页 |
5.3.2 实证结论 | 第66-69页 |
第六章 保证我国地方债处于最适规模内的对策建议 | 第69-74页 |
6.1 提高地方债资本性支出收益,促进经济增长 | 第69-72页 |
6.1.1 优化地方政府债务支出 | 第69-71页 |
6.1.2 引入民间资本投资 | 第71-72页 |
6.2 发挥政府信用优势,降低地方债融资成本 | 第72-73页 |
6.2.1 强化债权人约束 | 第72页 |
6.2.2 强化市场机制约束 | 第72-73页 |
6.3 规范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地方债管理监督制度 | 第73-74页 |
6.3.1 统一归口管理,建立地方债务管理常设机构 | 第73页 |
6.3.2 规范举债融资过程管理,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 | 第73-74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