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LID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3页 |
1.2.1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理论发展历史 | 第18-19页 |
1.2.2 国外低影响开发(LID)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国内低影响开发(LID)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城市暴雨径流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3.1 国外雨洪模型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1.3.2 国内雨洪模型研究概况 | 第26-27页 |
1.3.3 城市暴雨径流模拟的发展方向 | 第27-28页 |
1.4 本文研究任务 | 第28-3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本文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 | 第29-30页 |
1.4.3 研究目的及创新 | 第30-31页 |
1.4.4 研究条件及基础 | 第31页 |
1.4.5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城市降雨径流的形成与模拟 | 第34-47页 |
2.1 概述 | 第34页 |
2.2 城市降雨过程 | 第34-35页 |
2.2.1 降雨的形成和分类 | 第34页 |
2.2.2 降雨的基本要素 | 第34-35页 |
2.2.3 降雨特征的表示方法 | 第35页 |
2.3 地表截留和下渗过程 | 第35-36页 |
2.3.1 植物截留 | 第35页 |
2.3.2 填洼 | 第35-36页 |
2.3.3 下渗 | 第36页 |
2.4 蒸散发过程 | 第36页 |
2.5 地下水过程 | 第36-37页 |
2.6 城市降雨径流过程 | 第37-38页 |
2.6.1 地表径流过程 | 第37-38页 |
2.6.2 径流的表示方法 | 第38页 |
2.7 暴雨强度原理 | 第38-40页 |
2.8 降雨过程线的选取 | 第40-46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PCSWMM模型研究 | 第47-62页 |
3.1 PCSWMM模型概述 | 第47-50页 |
3.1.1 PCSWMM模型的功能 | 第47-48页 |
3.1.2 PCSWMM模型的特点 | 第48-50页 |
3.2 PCSWMM中地表产汇流原理和计算 | 第50-53页 |
3.2.1 地表产流原理及计算 | 第50-52页 |
3.2.2 地表汇流原理及计算 | 第52-53页 |
3.3 PCSWMM中地表污染物累积与冲刷原理和计算 | 第53-54页 |
3.3.1 地表污染物累积模拟 | 第53页 |
3.3.2 地表污染物冲刷模拟 | 第53-54页 |
3.3.3 PCSWMM中街道清扫模拟 | 第54页 |
3.4 PCSWMM中传输子系统模拟原理和计算 | 第54-56页 |
3.4.1 传输子系统的基本元素 | 第54-55页 |
3.4.2 管道控制方程和节点控制方程 | 第55-56页 |
3.4.3 传输子系统的水质计算方程 | 第56页 |
3.5 PCSWMM模型的LID控制模块 | 第56-60页 |
3.5.1 渗透铺装 | 第57页 |
3.5.2 植被浅沟 | 第57-58页 |
3.5.3 雨水花园 | 第58页 |
3.5.4 绿色屋顶 | 第58-59页 |
3.5.5 LID成本效益分析 | 第59-60页 |
3.5.5.1 LID效益分析 | 第59页 |
3.5.5.2 LID成本分析 | 第59-60页 |
3.6 PCSWMM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60-6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基于PCSWMM的研究区雨洪模型的建立 | 第62-76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62页 |
4.2 研究区概化 | 第62-64页 |
4.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与参数校准 | 第64-72页 |
4.3.1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4.3.2 模型参数分析 | 第65-67页 |
4.3.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 第67-70页 |
4.3.4 模型参数校准 | 第70-72页 |
4.4 LID布设情景设计 | 第72-75页 |
4.4.1 LID情景布设及参数设计 | 第72-74页 |
4.4.2 LID生命周期成本参数设计 | 第74-75页 |
4.5 降雨情景设计 | 第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不同降雨特性下低影响开发对城市降雨径流的控制效果研究 | 第76-93页 |
5.1 现状用地布局情景下研究区的雨洪模拟情况 | 第76-78页 |
5.2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LID用地布局情景对地表径流雨洪的控制效果模拟 | 第78-83页 |
5.2.1 降雨重现期变化时LID措施对径流深的控制效果 | 第78-82页 |
5.2.2 降雨重现期变化时LID措施对径流SS的控制效果 | 第82-83页 |
5.3 不同降雨历时下LID用地布局情景对地表径流雨洪的控制效果模拟 | 第83-88页 |
5.3.1 降雨历时变化时LID措施对径流深的控制效果 | 第83-87页 |
5.3.2 降雨历时变化时LID措施对径流SS的控制效果 | 第87-88页 |
5.4 不同雨峰位置下LID用地布局情景对地表径流雨洪的控制效果模拟 | 第88-91页 |
5.4.1 雨峰位置变化时LID措施对径流深的控制效果 | 第88-90页 |
5.4.2 雨峰位置变化时LID措施对径流SS的控制效果 | 第90-91页 |
5.5 不同LID用地布局情景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91-9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不同降雨特性下低影响开发对城市内涝节点的雨洪控制效果研究 | 第93-110页 |
6.1 现状用地布局情景下研究区雨洪模拟情况 | 第93-94页 |
6.2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LID措施对内涝节点的控制效果 | 第94-99页 |
6.3 不同降雨历时下LID措施对内涝节点的控制效果 | 第99-102页 |
6.4 不同雨峰位置下LID措施对内涝节点的控制效果 | 第102-107页 |
6.5 不同LID措施单位面积对节点雨洪的削减效果 | 第107-10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不同降雨特性下对管道雨洪的控制效果研究 | 第110-121页 |
7.1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LID措施对管道雨洪的控制效果 | 第110-113页 |
7.2 不同降雨历时下LID措施对管道雨洪的控制效果 | 第113-116页 |
7.3 不同雨峰位置下LID措施对管道雨洪的控制效果 | 第116-12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龙王台风情景下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城市雨洪的控制效果研究 | 第121-132页 |
8.1 极端降雨条件下LID措施的雨洪控制效果模拟情况 | 第121-127页 |
8.1.1 LID措施对地表径流的控制效果模拟 | 第121-122页 |
8.1.2 LID措施对内涝节点和管道的雨洪控制效果模拟 | 第122-127页 |
8.2 灰色—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内涝节点的雨洪削减效果 | 第127-131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九章 不同排水管网平面布置形式下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雨洪控制效果研究 | 第132-146页 |
9.1 不同平面布置形式的排水管网概化 | 第132-133页 |
9.2 两种管网布置形式在现状用地布局情景下的雨洪情况 | 第133-135页 |
9.3 LID措施在不同降雨特性下对两种管网布置形式的雨洪削减效果 | 第135-143页 |
9.3.1 不同降雨重现期对LID措施雨洪削减的影响 | 第135-138页 |
9.3.2 不同降雨历时对LID措施雨洪削减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9.3.3 不同雨峰位置对LID措施雨洪削减的影响 | 第141-143页 |
9.4 LID措施在极端天气下对两种管网布置形式的雨洪削减效果 | 第143-144页 |
9.5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50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46-149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个人简历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