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公共空间导向的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6-34页
    1.1 选题背景第16-23页
        1.1.1 城市中心区的现状问题第16-18页
        1.1.2 城市中心区发展的新态势第18-19页
        1.1.3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优化开发的意义第19-22页
        1.1.4 公共空间导向的必然性和必须性第22-23页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23-24页
        1.2.1 研究目的第23-24页
        1.2.2 研究内容第24页
        1.2.3 研究意义第2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32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5-28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8-32页
        1.3.3 研究现状总结第32页
    1.4 研究方法第32-33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32页
        1.4.2 实地调研法第32页
        1.4.3 访谈与问卷调查法第32页
        1.4.4 比较研究法第32-33页
    1.5 研究框架第33-34页
2 中心区地下空间的现状及公共空间导向模式第34-56页
    2.1 研究概念解析第34-36页
        2.1.1 城市中心区第34页
        2.1.2 城市地下空间第34页
        2.1.3 地下公共空间第34-35页
        2.1.4 公共空间导向第35-36页
    2.2 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界定及本文研究范畴第36-40页
        2.2.1 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界定第36-37页
        2.2.2 本文研究的地下公共空间的范畴第37-40页
    2.3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发展及现状第40-44页
        2.3.1 发展演变第40-41页
        2.3.2 现状分析第41-44页
    2.4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现状问题第44-47页
        2.4.1 地上地下空间缺乏统筹规划,建设脱节第44-45页
        2.4.2 地下空间之间建设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第45页
        2.4.3 地下空间内部缺乏节点打造,开放性低第45-46页
        2.4.4 地下空间利益导向严重,公共价值异化,参与性低第46-47页
    2.5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建设模式分析第47-55页
        2.5.1 轨道交通发展式第47-49页
        2.5.2 商业建设发展式第49-51页
        2.5.3 广场建设发展式第51-53页
        2.5.4 不同模式中公共空间的活动承载及启示第53-55页
    2.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地下公共空间的基础分析第56-76页
    3.1 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分析第56-60页
        3.1.1 形态类型第56-57页
        3.1.2 连通方式第57-58页
        3.1.3 组织结构第58-60页
    3.2 地下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分析第60-63页
        3.2.1 公共属性第60-61页
        3.2.2 行为活动第61-63页
    3.3 地下公共空间的重点研究区域第63-67页
        3.3.1 出入口第64-65页
        3.3.2 路径空间第65-66页
        3.3.3 核心节点第66-67页
    3.4 影响地下公共空间使用的要素分析第67-73页
        3.4.1 空间实体层面第68-72页
        3.4.2 行为认知层面第72-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6页
4 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实地调研分析第76-118页
    4.1 调研要素整理及的调研对象说明第76-77页
        4.1.1 调研要素整理第76页
        4.1.2 调研对象说明第76-77页
    4.2 上海江湾——五角场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第77-90页
        4.2.1 基础调研第77-79页
        4.2.2 重点区域调研第79-85页
        4.2.3 行为认知调研第85-89页
        4.2.4 调研小结第89-90页
    4.3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第90-101页
        4.3.1 基础调研第91-93页
        4.3.2 重点区域调研第93-98页
        4.3.3 行为认知调研第98-101页
        4.3.4 调研小结第101页
    4.4 重庆三峡广场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第101-112页
        4.4.1 基础调研第102-104页
        4.4.2 重点区域调研第104-108页
        4.4.3 行为认知调研第108-111页
        4.4.4 调研小结第111-112页
    4.5 基于调研的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比较分析第112-115页
        4.5.1 地下空间的可达性分析第113页
        4.5.2 地下空间的开放性分析第113-114页
        4.5.3 地下空间的参与性分析第114-115页
    4.6 本章小结第115-118页
5 公共空间导向的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优化的策略研究第118-152页
    5.1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优化原则第118-119页
        5.1.1 地上地下协同化第118页
        5.1.2 空间联系网络化第118-119页
        5.1.3 功能空间复合化第119页
        5.1.4 室内空间室外化第119页
    5.2 地下空间建设模式确认及网络化发展第119-127页
        5.2.1 城市上、下部空间规模的协调第119-120页
        5.2.2 空间主导模式确认及要点分析第120-123页
        5.2.3 公共空间引导下地下功能组织的有机集中第123-124页
        5.2.4 地下空间平面聚合的合理选择第124-126页
        5.2.5 地下空间的网络化发展第126-127页
    5.3 路径空间的可达性优化第127-138页
        5.3.1 地上地下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第128-130页
        5.3.2 出入口的位置选择第130-132页
        5.3.3 步行空间的畅通性提升第132-136页
        5.3.4 标识系统的打造第136-138页
    5.4 节点空间的开放性提升第138-145页
        5.4.1 出入口的开放性提升第138-142页
        5.4.2 下沉广场的开放度提升第142-143页
        5.4.3 核心节点的主题性打造第143-145页
    5.5 内部空间的参与性打造第145-150页
        5.5.1 空间安全保障第145-146页
        5.5.2 空间品质的舒适度提升第146-149页
        5.5.3 公共空间的价值保障第149-150页
    5.6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6 结语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0页
附录第160-161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0-161页
    B.调研问卷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塔架结构分析与优化
下一篇: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的活力调查与设计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