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第15-21页 |
1.2.1 城市形态 | 第15-17页 |
1.2.2 城市形态特征 | 第17页 |
1.2.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7-2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1.3.1 城市形态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3.2 城市形态特征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1.3.3 城市形态演变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1.3.4 关于重庆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1.3.5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 第27-2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8-32页 |
1.4.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30-32页 |
2 城市轮廓及山水格局特征及演变过程 | 第32-62页 |
2.1 古代时期形态演变(公元前314-1840年) | 第32-39页 |
2.1.1 先秦—唐代 | 第32-36页 |
2.1.2 五代—元代 | 第36-37页 |
2.1.3 明清时期 | 第37-39页 |
2.2 近代时期形态演变(1840-1949年) | 第39-44页 |
2.2.1 清末至抗战前 | 第39-41页 |
2.2.2 抗战至解放前 | 第41-44页 |
2.3 现代时期形态演变(1949-2015年) | 第44-50页 |
2.3.1 重庆解放—改革开放 | 第44-46页 |
2.3.2 改革开放至今 | 第46-50页 |
2.4 城市轮廓及山水格局特征 | 第50-61页 |
2.4.1 山水格局特征 | 第50-51页 |
2.4.2 城市轮廓演化特征 | 第51-61页 |
2.5 小结 | 第61-62页 |
3 城市用地结构特征及演变过程 | 第62-78页 |
3.1 古代时期用地结构演变 | 第62-68页 |
3.1.1 先秦—唐代 | 第62-63页 |
3.1.2 五代—元代 | 第63-64页 |
3.1.3 明清时期 | 第64-68页 |
3.2 近代时期用地结构演变 | 第68-73页 |
3.2.1 清末至抗战前 | 第68-70页 |
3.2.2 抗战至解放前 | 第70-73页 |
3.3 现代时期用地结构演变 | 第73-76页 |
3.3.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 第73-75页 |
3.3.2 改革开放至今 | 第75-76页 |
3.4 用地结构特征 | 第76-77页 |
3.5 小结 | 第77-78页 |
4 城市街道特征及演变过程 | 第78-104页 |
4.1 古代时期街道特征分析 | 第78-79页 |
4.2 近代时期街道特征分析 | 第79-92页 |
4.2.1 清末—抗战前 | 第79-84页 |
4.2.2 抗战至解放前 | 第84-92页 |
4.3 现代时期街道特征分析 | 第92-101页 |
4.3.1 重庆解放—改革开放 | 第92-96页 |
4.3.2 改革开放至今 | 第96-101页 |
4.4 城市街道结构特征 | 第101-102页 |
4.5 小结 | 第102-104页 |
5 城市空间形态传承演进的规律与启示 | 第104-128页 |
5.1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 | 第104-107页 |
5.1.1 山水格局与城市轮廓 | 第104-106页 |
5.1.2 城市用地与城市街道 | 第106-107页 |
5.2 城市空间形态的传承规律 | 第107-122页 |
5.2.1 山水格局与城市轮廓 | 第107-111页 |
5.2.2 用地结构 | 第111-115页 |
5.2.3 街道路网 | 第115-122页 |
5.3 城市空间形态基因及影响因素 | 第122-124页 |
5.4 对城市地域性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启示 | 第124-128页 |
6 结语 | 第128-132页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28-130页 |
6.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附录 | 第13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