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封闭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以北京天通苑住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9-10页 |
1.1.2 政策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页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国外住区理论中开放思想的发展 | 第12-14页 |
1.4.2 国内对住区封闭和开放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我国封闭住区模式的发展演变研究与思考 | 第17-23页 |
2.1 封闭住区在我国的发展演变 | 第17-20页 |
2.2 我国封闭住区存在的弊病 | 第20-21页 |
2.2.1 街区尺度过大,破坏城市肌理 | 第20页 |
2.2.2 路网交通自成一体,影响城市交通 | 第20页 |
2.2.3 功能单一,服务设施利用率低 | 第20-21页 |
2.2.4 公共空间私有化,丧失活力 | 第21页 |
2.3 封闭住区开放性设计的必然性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国内外开放住区的探索与启示 | 第23-39页 |
3.1 日本幕张滨城住区 | 第23-28页 |
3.1.1 案例概况 | 第23页 |
3.1.2 开放式设计思路与手法 | 第23-28页 |
3.2 北京建外SOHO | 第28-33页 |
3.2.1 案例概况 | 第28-29页 |
3.2.2 开放性设计手法 | 第29-33页 |
3.3 北京郭公庄一期公租房社区 | 第33-37页 |
3.3.1 案例概况 | 第33-34页 |
3.3.2 开放性设计手法 | 第34-37页 |
3.4 案例总结 | 第37-39页 |
4 封闭住区开放性设计策略 | 第39-50页 |
4.1 确定适宜的街区尺度 | 第39-40页 |
4.2 路网交通系统再设计 | 第40-43页 |
4.2.1 住区道路等级的重新划分 | 第40-41页 |
4.2.2 住区道路的加密 | 第41页 |
4.2.3 创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 | 第41-43页 |
4.3 功能设施的多元混合与开放共享 | 第43-45页 |
4.3.1 以城市的角度进行服务设施的共享设计 | 第43-44页 |
4.3.2 住区开放引导功能设施的多元混合 | 第44-45页 |
4.4 公共空间的有序性与多样性 | 第45-48页 |
4.4.1 创建有序的网络状的公共空间 | 第45-47页 |
4.4.2 公共空间的多样性设计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策略构想——北京天通苑住区开放性改造设计 | 第50-59页 |
5.1 案例概况与现状问题 | 第50-53页 |
5.1.1 案例概况 | 第50页 |
5.1.2 天通苑住区现状问题 | 第50-53页 |
5.2 天通苑住区开放性设计应用 | 第53-57页 |
5.2.1 街区尺度 | 第53-54页 |
5.2.2 路网交通 | 第54-55页 |
5.2.3 功能设施 | 第55-56页 |
5.2.4 公共空间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A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详细摘要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