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磷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 第10页 |
1.2 低磷胁迫下植物具有多种适应机制 | 第10-11页 |
1.3 紫色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是植物适应低磷胁迫重要机制 | 第11-12页 |
1.4 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家族尚未深入开展研究 | 第12页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3页 |
2.1.2 载体和试剂 | 第1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3-22页 |
2.2.1 大豆幼苗培养与磷素处理 | 第13-14页 |
2.2.2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克隆 | 第14页 |
2.2.3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4页 |
2.2.4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品种间差异表达分析 | 第14-15页 |
2.2.5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原核表达 | 第15-17页 |
2.2.6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体外酶活分析 | 第17页 |
2.2.7 转GmPAP17拟南芥筛选与鉴定 | 第17-18页 |
2.2.8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18-19页 |
2.2.9 转GmPAP17大豆毛状根获得及功能分析 | 第19-20页 |
2.2.10 转GmPAP14大豆新材料的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2.1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6页 |
3.1 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分子克隆 | 第22-23页 |
3.1.1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cDNA克隆 | 第22页 |
3.1.2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DNA序列克隆 | 第22-23页 |
3.2 酸性磷酸酶GmPAP17及其编码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25页 |
3.2.1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及其编码蛋白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3.2.2 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保守域与同源性分析 | 第24-25页 |
3.3 酸性磷酸酶GmPAP17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25-33页 |
3.3.1 GmPAP17在不同磷素利用效率大豆品种间差异表达分析 | 第25-26页 |
3.3.2 酸性磷酸酶GmPAP17体外酶活分析 | 第26-28页 |
3.3.3 GmPAP17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28-31页 |
3.3.4 酸性磷酸酶GmPAP17在大豆毛状根中的功能分析 | 第31-33页 |
3.4 转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4大豆新材料评价 | 第33-36页 |
3.4.1 转GmPAP14大豆新材料分子检测 | 第33-34页 |
3.4.2 转GmPAP14大豆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39页 |
4.1 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GmPAP17在植物有机磷利用中的功能 | 第36-37页 |
4.2 关于酸性磷酸酶GmPAP17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37-38页 |
4.3 关于转酸性磷酸酶GmPAP14大豆新材料的应用 | 第38-39页 |
5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附录I | 第45-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详细摘要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