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调整适用法律行为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0.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0.3 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9-10页 |
| 0.4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第1章 暂时调整适用法律行为的分析依据 | 第11-16页 |
| 1.1 改革进程中立法模式之经验依据 | 第11-12页 |
| 1.2 《立法法》中的暂时调整适用法律条款 | 第12-13页 |
| 1.3 改革与立法关系调适的理论模型 | 第13-16页 |
| 第2章 暂时调整适用法律行为的属性认知 | 第16-20页 |
| 2.1 “暂时调整”而非“停止”或“暂停” | 第16页 |
| 2.2 “非常态”下的法律适用行为 | 第16-17页 |
| 2.3 “非常态”下的立法行为 | 第17-20页 |
| 第3章 暂时调整适用法律行为的结构特征 | 第20-30页 |
| 3.1 多层级的主体构成 | 第20-22页 |
| 3.2 多元兼容的内在结构 | 第22-24页 |
| 3.3 动态变迁和开放性的外在结构 | 第24-30页 |
| 第4章 暂时调整适用法律行为的实际效能 | 第30-35页 |
| 4.1 暂时调整适用法律行为的社会功能 | 第30-32页 |
| 4.2 对既定法制体系可能造成的冲击 | 第32-35页 |
| 第5章 暂时调整适用法律行为秩序的形成 | 第35-48页 |
| 5.1 在宪法法律秩序框架内寻求制度调整的空间 | 第35-37页 |
| 5.2 科学设定暂时调整适用法律的具体规则 | 第37-42页 |
| 5.3 在授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暂时调整适用法律 | 第42-44页 |
| 5.4 提升法律主体及时纠错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 第44-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