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5页 |
ABSTRACT | 第15-21页 |
符号说明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3-37页 |
1.1 黑色素瘤概述 | 第23-26页 |
1.1.1 黑色素瘤介绍 | 第23页 |
1.1.2 黑色素瘤与相关基因 | 第23-24页 |
1.1.3 黑色素瘤相关信号通路 | 第24-26页 |
1.2 Wnt信号通路与黑色素瘤 | 第26-29页 |
1.2.1 Wnt信号通路介绍 | 第26-27页 |
1.2.2 Wnt信号通路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第27-28页 |
1.2.3 Wnt信号通路对黑色素瘤的影响 | 第28-29页 |
1.3 EMT与黑色素瘤 | 第29-31页 |
1.3.1 EMT概述 | 第29页 |
1.3.2 EMT对黑色素瘤中的影响 | 第29-30页 |
1.3.3 黑色素瘤EMT相关通路 | 第30-31页 |
1.4 肿瘤与LEF1调控 | 第31-33页 |
1.4.1 LEF/TCF家族介绍 | 第31-32页 |
1.4.2 肿瘤与LEF1的关系 | 第32页 |
1.4.3 LEF1肿瘤调节机制 | 第32-33页 |
1.5 miRs与黑色素瘤 | 第33-35页 |
1.5.1 miRs概述 | 第33页 |
1.5.2 miRs对黑色素瘤的影响 | 第33-35页 |
1.6 本实验研究的思路、目的和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细胞株的筛选 | 第37-4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7-39页 |
2.1.1 细胞株来源 | 第37页 |
2.1.2 主要试剂及准备 | 第37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2.1.4 引物设计 | 第38页 |
2.1.5 培养方法 | 第38-39页 |
2.2 黑色素瘤细胞株筛选方法 | 第39-42页 |
2.2.1 细胞总RNA提取 | 第39-40页 |
2.2.2 cDNA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3 qRT-PCR测定miR-708表达水平 | 第41-42页 |
2.2.4 统计学数据处理 | 第42页 |
2.3 黑色素瘤细胞株筛选结果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小鼠黑素瘤模型建立及相关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 第44-6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4-48页 |
3.1.1 试验对象 | 第44-45页 |
3.1.2 主要试剂及准备 | 第45-46页 |
3.1.3 试剂盒 | 第46-47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3.1.5 引物设计 | 第47-48页 |
3.2 建立皮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 | 第48-49页 |
3.3 检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49-52页 |
3.3.1 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49页 |
3.3.2 免疫组化检测LEF1蛋白表达阳性率 | 第49-50页 |
3.3.3 正常组和模型组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 | 第50-51页 |
3.3.4 正常组和模型组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51-52页 |
3.3.5 统计学数据处理 | 第52页 |
3.4 试验结果 | 第52-58页 |
3.4.1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52页 |
3.4.2 正常组和模型组组织中LEF1蛋白阳性率差异 | 第52-54页 |
3.4.3 正常组和模型组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比较结果 | 第54-56页 |
3.4.4 正常组和模型组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比较结果 | 第56-58页 |
3.5 结果讨论 | 第58-61页 |
第四章 靶向关系验证及细胞试验 | 第61-86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61-62页 |
4.1.1 细胞及分组 | 第61页 |
4.1.2 主要试剂及准备 | 第61-62页 |
4.1.3 试剂盒 | 第62页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2页 |
4.1.5 引物设计 | 第62页 |
4.2 细胞转染 | 第62-63页 |
4.3 检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63-68页 |
4.3.1 生物信息学网站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第63-66页 |
4.3.2 qRT-PCR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中mRNA的表达水平 | 第66页 |
4.3.3 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第66页 |
4.3.4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 | 第66-67页 |
4.3.5 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情况 | 第67页 |
4.3.6 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情况 | 第67页 |
4.3.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 | 第67-68页 |
4.3.8 统计学数据处理 | 第68页 |
4.4 试验结果 | 第68-83页 |
4.4.1 miR-708与LEF1的靶向关系验证结果 | 第68-69页 |
4.4.2 细胞转染后miR-708、LEF1、β-catenin、Bcl-2、Wnt3a、N-cadherin、Bax、Caspase3、E-cadherin的mRNA表达 | 第69-72页 |
4.4.3 细胞转染后LEF1、β-catenin、Bcl-2、Wnt3a、N-cadherin、Bax、Caspase3、E-cadherin的蛋白表达 | 第72-74页 |
4.4.4 转染后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 | 第74-76页 |
4.4.5 转染组划痕实验检测结果 | 第76-78页 |
4.4.6 转染组细胞侵袭情况检测结果 | 第78-79页 |
4.4.7 转染后各组细胞周期情况的比较 | 第79-81页 |
4.4.8 转染后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的比较 | 第81-83页 |
4.5 结果讨论 | 第83-86页 |
第五章 总结及结论 | 第86-87页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文献综述 miRs对黑色素瘤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96-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5-10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6-107页 |
Paper1 | 第107-139页 |
Paper2 | 第139-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