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8-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1-33页 |
1.3.1 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 第21-25页 |
1.3.2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 | 第25-28页 |
1.3.3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 | 第28-30页 |
1.3.4 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 第30-32页 |
1.3.5 研究述评 | 第32-33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33-3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34-38页 |
1.5 主要的创新点 | 第38-40页 |
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40-60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40-49页 |
2.1.1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 | 第40-43页 |
2.1.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 | 第43-46页 |
2.1.3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 第46-49页 |
2.2 金融风险相关理论 | 第49-58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49-51页 |
2.2.2 需求-供给理论 | 第51-52页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52-54页 |
2.2.4 博弈理论 | 第54-56页 |
2.2.5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56-5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3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0-72页 |
3.1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60-65页 |
3.1.1 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互联网金融挑战 | 第60-61页 |
3.1.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 | 第61-65页 |
3.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案例及风险问题分析 | 第65-68页 |
3.2.1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款 | 第65-67页 |
3.2.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贷款 | 第67-68页 |
3.3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68-70页 |
3.3.1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相关政策法规现状 | 第68-69页 |
3.3.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行业约束现状 | 第69页 |
3.3.3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内部风险管理现状 | 第69-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 第72-86页 |
4.1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主体行为分析 | 第72-75页 |
4.1.1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需求-供给分析 | 第72-73页 |
4.1.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主体行为选择 | 第73-74页 |
4.1.3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主体博弈关系 | 第74-75页 |
4.2 单次贷款申请阶段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形成 | 第75-78页 |
4.2.1 单次贷款申请阶段博弈模型假设 | 第75页 |
4.2.2 基于三方博弈模型的单次贷款申请阶段金融风险形成机理 | 第75-78页 |
4.3 单次贷款归还阶段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形成 | 第78-80页 |
4.3.1 单次贷款归还阶段的三方博弈假设 | 第78页 |
4.3.2 基于三方博弈模型的单次贷款归还阶段金融风险形成机理 | 第78-80页 |
4.4 多次借贷申请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形成 | 第80-84页 |
4.4.1 多次借贷申请重复博弈的模型假设 | 第80-81页 |
4.4.2 基于重复博弈模型的多次借贷金融风险形成 | 第81-83页 |
4.4.3 多次借贷申请重复博弈的策略分析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与识别 | 第86-94页 |
5.1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 | 第86-90页 |
5.1.1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政策法规风险 | 第86页 |
5.1.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 | 第86-87页 |
5.1.3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经营风险 | 第87-88页 |
5.1.4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操作风险 | 第88-89页 |
5.1.5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信息及网络安全风险 | 第89页 |
5.1.6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声誉风险 | 第89-90页 |
5.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 | 第90-92页 |
5.2.1 政策法规风险识别 | 第90页 |
5.2.2 信用风险识别 | 第90-91页 |
5.2.3 经营风险识别 | 第91页 |
5.2.4 操作风险识别 | 第91页 |
5.2.5 信息技术风险识别 | 第91-92页 |
5.2.6 声誉风险识别 | 第9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6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 | 第94-116页 |
6.1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款与小微企业贷款分析 | 第94-96页 |
6.2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款风险评估 | 第96-104页 |
6.2.1 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6-98页 |
6.2.2 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款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98-100页 |
6.2.3 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款风险评估实证结果 | 第100-104页 |
6.2.4 互联网金融消费贷款风险评估结论 | 第104页 |
6.3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 | 第104-114页 |
6.3.1 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4-106页 |
6.3.2 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106-108页 |
6.3.3 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 第108-114页 |
6.3.4 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结论 | 第11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7 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与控制 | 第116-128页 |
7.1 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 | 第116-120页 |
7.1.1 股份制商业银行分级预警机制 | 第117-118页 |
7.1.2 互联网大数据预警机制 | 第118-120页 |
7.2 优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调控 | 第120-123页 |
7.2.1 依据风险严重程度分类处理 | 第120页 |
7.2.2 平衡风险控制成本 | 第120-122页 |
7.2.3 制定风险应急计划 | 第122-123页 |
7.3 全面应用大数据风险控制手段 | 第123-125页 |
7.3.1 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 第123-124页 |
7.3.2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 | 第124页 |
7.3.3 重视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监管和信息主体权益保护 | 第124-125页 |
7.3.4 强化互联网金融失信行为惩戒 | 第12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4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28-130页 |
8.2 管理启示 | 第130-139页 |
8.2.1 国家层面:完善政策,补齐短板 | 第131-132页 |
8.2.2 行业层面:提高认识,有效约束 | 第132-134页 |
8.2.3 银行层面:固本强基,提升质效 | 第134-137页 |
8.2.4 其他层面:系统协调,全面管控 | 第137-139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0页 |
附录1 | 第150-151页 |
附录2 | 第151-153页 |
附录3 | 第153-154页 |
附录4 | 第154-156页 |
附录5 | 第156-158页 |
附录6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