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论文--分离过程论文--单相系气体混合物的分离过程论文

RPB中气—液—液体系吸收CO2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气-液-液三相体系第16-20页
        1.1.1 气-液-液三相体系的定义第16页
        1.1.2 有机相对气液传质的强化第16-18页
        1.1.3 有机相强化气液传质的机理第18-19页
        1.1.4 气液液三相体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19-20页
    1.2 CO_2的吸收第20-22页
        1.2.1 现有CO_2吸收技术第21页
        1.2.2 新型CO_2吸收技术第21-22页
    1.3 超重力技术第22-25页
        1.3.1 超重力技术简介第22页
        1.3.2 旋转填充床第22-23页
        1.3.3 超重力技术的应用第23-25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第25-28页
        1.4.1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1.4.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8-32页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28页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28-29页
    2.3 实验流程第29-31页
        2.3.1 K_2CO_3/KHCO_3-有机相循环流动吸收CO_2工艺第29-30页
        2.3.2 纯水(碳酸钾)-有机相体系连续流动吸收CO_2工艺第30-31页
    2.4 分析和检测方法第31-32页
第三章 K_2CO_3/KHCO_3-有机相循环流动吸收CO_2工艺第32-46页
    3.1 有机相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32-38页
        3.1.1 甲苯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33页
        3.1.2 正庚烷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33-34页
        3.1.3 正丁醇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34-35页
        3.1.4 正辛醇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35-36页
        3.1.5 碳酸二甲酯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36-37页
        3.1.6 小结第37-38页
    3.2 RPB转速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38-40页
        3.2.1 正辛醇体系第38-39页
        3.2.2 DMC体系第39-40页
    3.3 液体流量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40-41页
    3.4 气体流量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41-42页
    3.5 温度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42-43页
        3.5.1 正辛醇体系第42页
        3.5.2 DMC体系第42-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6页
第四章 纯水-有机相体系连续流动吸收CO_2工艺第46-64页
    4.1 总传质系数K_Ga的计算第46-48页
    4.2 有机相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48-51页
        4.2.1 有机相的选择第48-50页
        4.2.2 有机相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50-51页
    4.3 RPB转速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51-55页
        4.3.1 环己烷-纯水体系第51-53页
        4.3.2 正己烷-纯水体系第53页
        4.3.3 正庚烷-纯水体系第53-54页
        4.3.4 几种体系总传质系数K_Ga的对比第54-55页
    4.4 吐温80浓度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55-59页
        4.4.1 环己烷-纯水体系第56页
        4.4.2 正己烷-纯水体系第56-57页
        4.4.3 正庚烷-纯水体系第57-58页
        4.4.4 几种体系总传质系数K_Ga的对比第58-59页
    4.5 气体流量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59-61页
    4.6 温度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61-62页
    4.7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K_2CO_3-有打机相体系连续流动吸收CO_2工艺第64-74页
    5.1 环己烷体积分数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64-65页
    5.2 RPB转速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65-67页
    5.3 吐温80浓度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67-69页
    5.4 K_2CO_3浓度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69-70页
    5.5 温度对CO_2吸收的影响第70-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建议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82页
作者与导师简介第82-84页
附件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重力强化Fenton和H2O2体系吸收SO2的研究
下一篇:硼酸/聚酯改性辐射松木材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