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2 研究药物 | 第14-1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3.1 研究对象的筛查 | 第15页 |
2.3.2 基线评估 | 第15-16页 |
2.3.3 分组 | 第16-17页 |
2.3.4 随访 | 第17-18页 |
2.3.5 观察指标 | 第18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0-34页 |
3.1 研究流程图 | 第20-21页 |
3.2 基线资料 | 第21-23页 |
3.3 12周评分改变值比较的协方差分析 | 第23-28页 |
3.3.1 MDS-UPDRS-Ⅲ评分改变值的比较 | 第23-25页 |
3.3.2 HAMD评分改变值的比较 | 第25-27页 |
3.3.3 PDQ-39评分改变值的比较 | 第27-28页 |
3.4 12周评分改变值的Pearson相关分析 | 第28-30页 |
3.4.1 普拉克索组评分改变值的Pearson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3.4.2 司来吉兰组评分改变值的Pearson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3.5 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影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0-31页 |
3.5.1 治疗方法和性别对抑郁评分的影响 | 第30页 |
3.5.2 治疗方法和性别对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 | 第30-31页 |
3.6 PDQ-39量表各组分12周评分改变值(绝对值)的比较 | 第31-33页 |
3.7 不良反应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4-4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