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 第11-13页 |
| 1.在相关研究中兼及对《张协状元》的研讨 | 第11页 |
| 2.《张协状元》创作时代的论证 | 第11-12页 |
| 3.《张协状元》的对比研究 | 第12页 |
| 4.《张协状元》的专题研究 | 第12-13页 |
| 5.《张协状元》版本流传的研究 | 第13页 |
| (三)研究重难点 | 第13-14页 |
|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 第14-15页 |
| 1.基本内容 | 第14页 |
| 2.基本方法 | 第14-15页 |
| 一、有关《张协状元》剧情问题的探究 | 第15-29页 |
| (一)《张协状元》剧情的解读 | 第15-16页 |
| (二)《张协状元》剧情中的矛盾 | 第16-20页 |
| 1.“接取丝鞭”的问题存在逻辑矛盾 | 第16-17页 |
| 2.“拒接丝鞭”的情节不合情理 | 第17-18页 |
| 3.贫女的相貌文本前后矛盾 | 第18-19页 |
| 4.大团圆结局存在诸多不合情理之处 | 第19-20页 |
| (三)《张协状元》与同时期初期南戏的剧情比较 | 第20-25页 |
| 1.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剧情与《张协状元》剧情的对比 | 第21页 |
| 2.南戏《王魁》的剧情与《张协状元》剧情的对比 | 第21-24页 |
| 3.《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的翻案剧情与《张协状元》剧情的对比 | 第24-25页 |
| (四)《张协状元》与“翻案戏”的产生时间 | 第25页 |
| (五)通过关键信息复原《张协状元》的初始剧情 | 第25-27页 |
| (六)剧情矛盾的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 二、“张协故事”的流传与发展变化总览 | 第29-44页 |
| (一)《永乐大典》里存留的早期“张协故事” | 第29-32页 |
| 1.《状元张叶传》、《诸宫调张叶传》与《张协状元》的关系 | 第29-31页 |
| 2.《永乐大典》本《宦门子弟错立身》里提及了“张协故事” | 第31-32页 |
| (二)“张协故事”在元明清的发展变化 | 第32-36页 |
| (三)“张协故事”在近现代的变化 | 第36-37页 |
| (四)从当代改编看“张协故事”在当代的变化 | 第37-44页 |
| 1.莆仙戏《张协状元》的剧情 | 第37-38页 |
| 2.中国戏曲学院版《张协状元》的剧情 | 第38页 |
| 3.永嘉昆剧版《张协状元》的剧情 | 第38-39页 |
| 4.京剧版《张协状元》的剧情 | 第39-40页 |
| 5.莆田妈祖文化剧团版《张协状元》的剧情 | 第40-44页 |
| 三、“张协故事”的演变所蕴含的的社会原因 | 第44-55页 |
| (一)宋代的“状元文化”与“婚变戏” | 第44-48页 |
| (二)元代文人社会地位的变动与戏曲中“书生形象”的转变 | 第48-52页 |
| (三)当代社会的新特点与《张协状元》的当代改编 | 第52-55页 |
| 总结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