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还田机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旋耕部件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离散元法在土壤方面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中间传动式旋耕机设计 | 第20-31页 |
引言 | 第20页 |
2.1 结构和动力传递 | 第20-22页 |
2.1.1 整机机构与技术参数 | 第20-21页 |
2.1.2 动力传递系统 | 第21-22页 |
2.2 关键零部件设计 | 第22-29页 |
2.2.1 旋耕刀辊配置要求 | 第22页 |
2.2.2 旋耕刀辊参数选取 | 第22-24页 |
2.2.3 刀辊受力分析 | 第24-25页 |
2.2.4 旋耕刀破坏形式分析及设计 | 第25-29页 |
2.3 消除漏耕装置设计 | 第29页 |
2.4 配套动力计算 | 第29-30页 |
2.4.1 秸秆还田机所需动力计算 | 第29-30页 |
2.4.2 秸秆还田机空行所需动力计算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EDEM的旋耕刀辊秸秆还田仿真研究 | 第31-53页 |
3.1 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与力学模型 | 第31-35页 |
3.1.1 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31页 |
3.1.2 离散元法的颗粒模型 | 第31-34页 |
3.1.3 颗粒模型的运动方程 | 第34-35页 |
3.2 离散元法的求解实现 | 第35-37页 |
3.2.1 离散元法求解的组成部分 | 第35页 |
3.2.2 离散元法迭代的时间步长与求解程序流程 | 第35-37页 |
3.3 建立仿真模型 | 第37-47页 |
3.3.1 接触模型 | 第38-39页 |
3.3.2 定义土壤颗粒材料特性和物理特性 | 第39页 |
3.3.3 土壤模型与秸秆模型 | 第39-41页 |
3.3.4 仿真几何模型 | 第41-44页 |
3.3.5 创建颗粒工厂 | 第44-45页 |
3.3.6 仿真结果 | 第45-47页 |
3.4 多因素优化试验 | 第47-51页 |
3.4.1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3.4.3 工作参数优化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田间试验 | 第53-63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4.1.1 实验部分设计 | 第53页 |
4.1.2 数据处理部分设计 | 第53页 |
4.2 试验场地和设备 | 第53-56页 |
4.2.1 试验点概况 | 第54-55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55-56页 |
4.3 田间试验结果的测定与分析 | 第56-61页 |
4.3.1 两种旋耕刀对秸秆还田机功耗的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4.3.2 秸秆埋覆率测定 | 第57-58页 |
4.3.3 碎土质量测定 | 第58-59页 |
4.3.4 耕后地表平整度 | 第59-60页 |
4.3.5 耕深稳定性 | 第60-6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后续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