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精氨酸脱亚氨酶参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0-9盐胁迫响应和厌氧生长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11-21页
    1.1 精氨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第11-13页
        1.1.1 细菌中的精氨酸第11页
        1.1.2 细菌中精氨酸合成途径第11-12页
        1.1.3 细菌中精氨酸分解代谢途径第12-13页
    1.2 细菌中的ADI途径第13-15页
        1.2.1 ADI途径的发现第13-14页
        1.2.2 ADI途径及其作用第14-15页
    1.3 细菌中的精氨酸脱亚氨酶(ADI)第15-19页
        1.3.1 精氨酸脱亚氨酶的结构第15页
        1.3.2 不同细菌来源的精氨酸脱亚氨酶(ADI)的活性第15-16页
        1.3.3 精氨酸脱亚氨酶系统(ADS)第16-17页
        1.3.4 精氨酸脱亚氨酶(ADI)相关基因及功能第17-19页
    1.4 立题依据第19-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37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5页
        2.1.1 供试菌株第21页
        2.1.2 供试质粒第21-22页
        2.1.3 供试引物第22页
        2.1.4 培养基第22-23页
        2.1.5 试剂第23-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8页
        2.2.1 小量提取质粒方法第25页
        2.2.2 蜡样芽孢杆菌基因组提取方法第25页
        2.2.3 E.coli pir116细菌热击感受态的制备第25页
        2.2.4 大肠杆菌电击感受态的制备方法第25-26页
        2.2.5 蜡样芽孢杆菌0-9及其缺陷型菌株感受态的制备方法第26页
        2.2.6 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第26-28页
    2.3 实验过程第28-37页
        2.3.1 0-9基因组同源比对及引物的设计第28页
        2.3.2 基因缺陷型菌株的获得第28-30页
        2.3.3 基因缺陷菌株的生物学性能测定及比较第30-33页
        2.3.4 ArcA蛋白表达菌株的获取第33页
        2.3.5 ArcA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酶活测定第33-34页
        2.3.6 获取arcA基因缺陷型菌株的互补菌株第34-35页
        2.3.7 arcA基因互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测定第35-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57页
    3.1 基因敲除菌株的获取第37-39页
        3.1.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37页
        3.1.2 基因缺陷型菌株的筛选第37-38页
        3.1.3 基因缺陷型菌株的鉴定第38-39页
    3.2 基因缺陷型菌株的生物学性能的测定第39-47页
        3.2.1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测定第39-40页
        3.2.2 胞外蛋白酶产生能力的测定第40-41页
        3.2.3 胞外淀粉酶产生能力的测定第41-42页
        3.2.4 菌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比较第42-44页
        3.2.5 菌落形态的测定第44-45页
        3.2.6 竞争能力的测定第45页
        3.2.7 定殖能力的测定第45-46页
        3.2.8 arcA基因的表达量的测定第46-47页
    3.3 ArcA蛋白表达菌株的构建及酶活的测定第47-50页
        3.3.1 ArcA蛋白表达菌株的构建第47-48页
        3.3.2 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酶活的测定第48-50页
    3.4 构建arcA基因缺陷型菌株的互补菌株第50-52页
        3.4.1 构建pMAD-chi质粒第50页
        3.4.2 构建arcA基因互补载体第50-51页
        3.4.3 获得arcA基因互补菌株第51-52页
    3.5 互补菌株的表型测定第52-57页
        3.5.1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测定第52-53页
        3.5.2 胞外蛋白酶的测定第53-54页
        3.5.3 胞外蛋白酶产生能力的测定及比较第54-55页
        3.5.4 互补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第55-57页
4 结论第57-59页
5 讨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鹿角形态演化及其与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AtArgAH1、AtArgAH2基因与植物耐盐性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