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并非一个“弘一大师”:李叔同-弘一形象建构的阶段性特征 | 第12-24页 |
1.1 文字中李叔同-弘一的形象 | 第12-17页 |
1.1.1 “李叔同-弘一”形象的自我塑造 | 第12-15页 |
1.1.2 “他叙”中“李叔同-弘一”的形象 | 第15-17页 |
1.2 弘一大师“影视形象”丰富的原因及表现 | 第17-24页 |
2 如何成为这样的“弘一大师”:影响弘一大师影视形象建构的因素 | 第24-46页 |
2.1 影视创作本身具有的艺术性:跨媒介改编的“不完全融合” | 第24-33页 |
2.1.1 人物经历的“艺术化”:满足媒介载体的叙事需求 | 第25-30页 |
2.1.2 首先是丰满单纯意义上的角色:视听语言的加成 | 第30-33页 |
2.2 创作者个人意志的主观倾向:“浓墨重彩”与“轻描淡写”的形象塑造 | 第33-38页 |
2.2.1 以电视剧《弘一大师》为例:主创人员的巧妙构思 | 第33-35页 |
2.2.2 以电影《一轮明月》为例:诗画意象的功能 | 第35-38页 |
2.3 从表层叙事到潜藏文本 | 第38-41页 |
2.4 文化消费语境下的“顺势”建构 | 第41-46页 |
2.4.1 国家诉求:倾向性取材的强调与弱化 | 第41-43页 |
2.4.2 大众诉求:演绎式改编的“细说”与“戏说” | 第43-46页 |
3 “弘一大师”影视形象建构的意义及未来发展策略 | 第46-54页 |
3.1 “精神”与“物质”的当代承续 | 第46-48页 |
3.1.1 作为“文化精神”的存在 | 第47页 |
3.1.2 作为创收的“物质文化”存在 | 第47-48页 |
3.2 文化重述接受者的选择:影视形象的易于认同 | 第48-50页 |
3.3 弘一大师影视形象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 | 第50-54页 |
3.3.1 塑造“不完美”的形象:历史“祛魅”与深度“消解” | 第50-52页 |
3.3.2 虚拟与真实:历史人物牵手未来技术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