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道德绑架的传播学解读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4页
    (一)研究背景第10页
    (二)学术回顾第10-12页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研究目的第12页
        2.研究意义第12页
    (四)创新之处第12-13页
        1.研究方法与思路上的创新第12-13页
        2.理论视角上的创新第13页
    (五)研究方法第13-14页
        1.文献研究法第13页
        2.实例研究法第13-14页
一、网络道德绑架概述第14-20页
    (一)与网络道德绑架相关的概念界定第14-15页
        1.道德与道德绑架第14-15页
        2.网络道德绑架的涵义第15页
    (二)网络道德绑架的表现形式第15-17页
        1.在形式上表现为语言、文字和图像第15-16页
        2.在性质上表现为非理性的人肉搜索和充斥谣言的网络暴力第16页
        3.在作用方式上表现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第16-17页
    (三)网络道德绑架的特征分析第17-20页
        1.公开性第17页
        2.伪善性第17页
        3.强迫性第17-18页
        4.软暴力性第18-20页
二、网络道德绑架的传播要素及模式分析第20-28页
    (一)网络道德绑架的传播要素第20-23页
        1.网络道德绑架的参与者第20-21页
        2.网络道德绑架的受害者第21-22页
        3.网络道德绑架的传播内容第22-23页
        4.网络道德绑架的传播媒介第23页
        5.网络道德绑架的传播效果第23页
    (二)网络道德绑架的传播模式第23-28页
        1.控制论模式第24-25页
        2.社会系统模式第25-28页
三、网络道德绑架成因分析第28-34页
    (一)从传播参与者角度看网络道德绑架产生的原因第28-30页
        1.群体意识下的群体心理变动第28-29页
        2.社会竞争压力下的情绪宣泄第29页
        3.娱乐化思维第29-30页
    (二)从传播环境角度看网络道德绑架产生的原因第30-31页
        1.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第30页
        2.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缺失第30页
        3.网络事件本身具有“话题性”第30-31页
    (三)从传播媒介角度看网络道德绑架产生的原因第31-34页
        1.把关人缺位与媒介素养缺失第31-32页
        2.网络媒体的非客观报道第32页
        3.传播媒介利益因素第32-34页
四、网络道德绑架的危害与应对措施第34-38页
    (一)网络道德绑架的危害第34-35页
        1.对当事人的影响第34页
        2.对媒介环境的影响第34-35页
        3.对社会的影响第35页
    (二)治理网络道德绑架现象的对策第35-38页
        1.增强网民及媒体人自律意识和人文关怀第35-36页
        2.构建互联网法制规则第36页
        3.多种媒体相互配合,立体引导第36-37页
        4.构建开放平台,建立网络对冲机制第37-38页
结语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平民英雄角色传播效果研究
下一篇:5W模式下资讯类移动短视频APP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