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自组网恶意软件传播及其抑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恶意软件传播 | 第11-15页 |
1.2.2 恶意软件抑制 | 第15-18页 |
1.2.3 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 第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车载网介绍及特征分析 | 第21-32页 |
2.1 车载网仿真平台 | 第21-24页 |
2.2 车载网结构特征分析 | 第24-29页 |
2.2.1 车载网拓扑结构 | 第24-27页 |
2.2.2 车载网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2.3 车载网恶意软件传播机制及其抑制 | 第29-31页 |
2.3.1 恶意软件传播机制 | 第29-30页 |
2.3.2 传播抑制策略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车载网恶意软件传播 | 第32-45页 |
3.1 恶意软件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7页 |
3.2 车载网环境构建 | 第37-40页 |
3.3 正交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车载网恶意软件传播抑制 | 第45-56页 |
4.1 车载网络拓扑图 | 第45-46页 |
4.2 基于影响力节点的目标免疫 | 第46-50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4.4 抑制效果评估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