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松材线虫人工培养 | 第11-13页 |
1.1 生长繁殖的营养来源 | 第11页 |
1.2 化学生物学 | 第11-12页 |
1.3 人工培养 | 第12-13页 |
1.3.1 单异活体培养法 | 第12-13页 |
1.3.2 人工合成培养基直接培养松材线虫 | 第13页 |
2 松材线虫生物防治 | 第13-17页 |
2.1 病原微生物的应用 | 第13-15页 |
2.1.1 真菌 | 第14页 |
2.1.2 细菌 | 第14-15页 |
2.1.3 其他 | 第15页 |
2.2 生防植物的应用 | 第15-16页 |
2.3 螨和合成衍生物 | 第16页 |
2.4 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3 放线菌在线虫防治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3.1 常见的具杀线虫活性的两种放线菌毒素 | 第17页 |
3.2 放线菌杀线虫活性 | 第17-18页 |
3.3 小单孢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8页 |
4 培养基优化设计方法 | 第18-24页 |
4.1 优化因子选择 | 第19页 |
4.2 优化设计与统计分析 | 第19-24页 |
4.2.1 单因子设计 | 第19-20页 |
4.2.2 析因设计 | 第20-21页 |
4.2.3 响应面设计 | 第21-23页 |
(a) 中心组合设计 | 第22页 |
(b) BB设计 | 第22-23页 |
4.2.4 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 | 第23-24页 |
5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用于松材线虫取食繁殖的真菌筛选 | 第25-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1.1.1 虫源和菌株 | 第25页 |
1.1.2 培养基 | 第25页 |
1.1.3 试剂 | 第25页 |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1.2.1 线虫扩大培养 | 第25页 |
1.2.2 食料真菌的筛选及其条件优化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1 供筛选真菌培养线虫情况 | 第26-27页 |
2.2 影响线虫培养的几个因素 | 第27-29页 |
2.2.1 表面消毒对松材线虫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2 温度对线虫繁殖的影响 | 第28页 |
2.2.3 接种量对线虫繁殖影响 | 第28页 |
2.2.4 培养基对线虫繁殖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培养验证 | 第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3.1 不同真菌对松材线虫生长的影响 | 第29页 |
3.2 不同接种量对松材线虫繁殖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小单孢菌杀线菌株筛选和发酵液制备 | 第30-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材料 | 第30-31页 |
1.1.1 培养基 | 第30页 |
1.1.2 试剂和药剂 | 第30-31页 |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1页 |
1.2 方法 | 第31-32页 |
1.2.1 产生杀线虫活性物质海洋放线菌的筛选 | 第31页 |
1.2.2 发酵培养 | 第31页 |
1.2.3 放线菌发酵液的制备 | 第31-32页 |
1.2.4 杀线虫活性测定方法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2.1 活性菌株筛选 | 第32-34页 |
2.1.1 初筛 | 第32-33页 |
2.1.2 复筛 | 第33-34页 |
2.2 发酵液制备 | 第34-40页 |
2.2.1 有机C/N源培养基发酵 | 第34-40页 |
2.2.2 无机基础培养基发酵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放线菌11的系统发育学研究 | 第41-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1.1 材料 | 第41页 |
1.1.1 菌株 | 第41页 |
1.1.2 培养基 | 第41页 |
1.2 方法 | 第41-44页 |
1.2.1 形态观察 | 第41-42页 |
1.2.2 培养性状观察 | 第42页 |
1.2.3 生理生化实验 | 第42-43页 |
1.2.4 16S rDNA系列分析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2.1 形态特征观察 | 第44-45页 |
2.2 生理生化特征 | 第45页 |
2.3 16S rDNA测序分析 | 第45-46页 |
2.4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46页 |
3 讨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活性菌株发酵和培养条件优化 | 第47-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7页 |
1.2 培养基 | 第47页 |
1.3 培养条件 | 第47页 |
1.4 培养基成份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 第47页 |
1.4.1 不同碳源 | 第47页 |
1.4.2 不同氮源 | 第47页 |
1.4.3 均匀设计实验 | 第47页 |
1.5 培养条件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1.5.1 初始pH | 第48页 |
1.5.2 装液量 | 第48页 |
1.5.3 接种量 | 第48页 |
1.5.4 发酵时间 | 第48页 |
1.6 响应面法优化生物活性物质 | 第48页 |
1.6.1 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筛选显著因子 | 第48页 |
1.6.2 响应面最优法 | 第48页 |
1.6.3 优化结果验证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78页 |
2.1 培养基成份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 第48-55页 |
2.1.1 单一碳源氮源 | 第48-53页 |
2.1.2 均匀设计 | 第53-55页 |
2.2 培养条件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 第55-58页 |
2.2.1 初始pH对杀线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2.2.2 装液量pH对杀线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2.2.3 接种量pH对杀线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2.2.4 发酵液培养时间对杀线虫活性的影响 | 第58页 |
2.3 响应面法优化生物活性物质 | 第58-78页 |
2.3.1 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筛选显著因子 | 第58-64页 |
2.3.2 一次回归正设计法确定因子的优化方向 | 第64-67页 |
2.3.3 最速登高法确定因子中心值 | 第67-68页 |
2.3.4 响应面最优法 | 第68-78页 |
2.3.5 优化结果验证 | 第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5页 |
附录1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