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溶质疏水性与液相色谱保留行为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1页
    1.1 前言第18-19页
    1.2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的定义与重要性第19页
    1.3 logP的获取方法第19-21页
        1.3.1 理论计算方法第19-20页
        1.3.2 实验测定方法第20-21页
    1.4 基于RPLC和IS-RPLC保留的logP测定方法第21-31页
        1.4.1 理论基础第21-23页
            1.4.1.1 Collander方程第21-22页
            1.4.1.2 离解化合物的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D)第22-23页
        1.4.2 理论模型改进第23-27页
            1.4.2.1 建立logk_w-logk方程外推logk_w第23-24页
            1.4.2.2 梯度洗脱方案测定logP第24-25页
            1.4.2.3 基于极性参数模型的色谱方案第25-26页
            1.4.2.4 保留时间校正第26-27页
        1.4.3 色谱条件发展第27-31页
            1.4.3.1 有机调节剂第27-28页
            1.4.3.2 流动相添加剂第28-30页
            1.4.3.3 固定相第30-31页
    1.5 IP-RPLC和HILIC保留行为与疏水性的关系第31页
    1.6 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第31-34页
    参考文献第34-41页
第二章 RPLC法测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logP第41-53页
    2.1 引言第41-42页
    2.2 实验部分第42-46页
        2.2.1 药品与试剂第42-43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43页
        2.2.3 色谱条件第43页
        2.2.4 实验方法第43-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49页
        2.3.1 logP-logk_w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46-47页
        2.3.2 PAHs、PCDD/Fs、DBDPE等化合物的logP测定第47-48页
        2.3.3 POPs同系化合物logP值测定的新策略第48-49页
        2.3.4 极性污染物logP测定思路第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第三章 IS-RPLC法以中性化合物为模型测定弱碱的logP第53-66页
    3.1 引言第53-55页
    3.2 理论推导第55-57页
    3.3 实验部分第57-60页
        3.3.1 药品与试剂第57页
        3.3.2 实验仪器与色谱条件第57-59页
        3.3.3 实验方法第59-6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0-64页
        3.4.1 由中性模型组建立的logD-logk_w模型的内部验证第60-62页
        3.4.2 logD-logk_w模型的外部验证第62-63页
        3.4.3 哈马灵的logP值的测定第63-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第四章 IS-RPLC中正辛醇作流动相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研究第66-77页
    4.1 引言第66-67页
    4.2 实验部分第67-69页
        4.2.1 药品与试剂第67页
        4.2.2 实验仪器第67-69页
        4.2.3 实验方法第6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9-75页
        4.3.1 正辛醇在不同离子抑制剂体系中对酸碱化合物保留机理的影响第69-71页
        4.3.2 正辛醇在不同离子抑制剂体系中对酸性化合物保留行为的影响第71-73页
        4.3.3 正辛醇在不同离子抑制剂体系中对酸碱化合物logD-logk_w模型的影响第73-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第五章 RPLC和IS-RPLC法用胆固醇基固定相快速测定logP第77-95页
    5.1 引言第77-78页
    5.2 实验部分第78-81页
        5.2.1 仪器、试剂与材料第78-79页
        5.2.2 色谱条件第79页
        5.2.3 实验方法第79-8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1-94页
        5.3.1 建立logk-φ模型外推logk_w第81-86页
        5.3.2 logP (logD) -log_φ(log_w)模型的建立第86-89页
        5.3.3 logP(logD)-logk_φ(logk_w)模型的验证第89-91页
        5.3.4 样品化合物的logP测定第91-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页
    参考文献第94-95页
第六章 RPLC和IS-RPLC法梯度洗脱相关logP测定模型评估第95-114页
    6.1 引言第95-96页
    6.2 实验部分第96-100页
        6.2.1 药品与试剂第96-97页
        6.2.2 实验仪器第97页
        6.2.3 实验方法第97-10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0-112页
        6.3.1 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方法中各种疏水性指数的计算第100-104页
        6.3.2 各疏水性指数与logD相关性的比较第104-109页
        6.3.3 不同疏水性指数测定logP或logD结果的比较第109-111页
        6.3.4 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方法中各疏水性指数评价第111-112页
    6.4 本章小结第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4页
第七章 IP-RPLC法测定强离解酸性化合物的logD第114-126页
    7.1 引言第114-115页
    7.2 实验部分第115-118页
        7.2.1 药品与试剂第115-117页
        7.2.2 实验仪器第117页
        7.2.3 实验方法第117-118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18-125页
        7.3.1 建立logk-φ模型外推logk_w第118-120页
        7.3.2 不同类酸性化合物logk_(w-RP)与logk_(w-IP)对比第120-123页
        7.3.3 logD测定模型的建立及强离解酸性化合物logD的测定第123-125页
    7.4 本章小结第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6页
第八章 用色谱疏水-静电作用指数预测核酸的IP-RPLC保留第126-157页
    8.1 引言第126-129页
    8.2 实验部分第129-135页
        8.2.1 药品与试剂第129页
        8.2.2 实验仪器第129-134页
        8.2.3 实验方法第134-135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35-153页
        8.3.1 寡核苷酸和dsDNA的logk-φ关系讨论第135-138页
        8.3.2 利用梯度洗脱数据获取核酸样品的lnk_w和S第138-141页
        8.3.3 色谱疏水-静电作用指数CHEI与t_g线性模型讨论第141-144页
        8.3.4 通过t_g-CHEI模型获取CHEI第144-145页
        8.3.5 只用一个校准核酸预测核酸的梯度保留时间第145-149页
        8.3.6 通过序列信息预测核酸的CHEI第149-151页
        8.3.7 基于CHEI和LsRP的核酸保留预测新策略第151-153页
    8.4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57页
第九章 亲水化合物在三种HILIC柱上保留行为的研究第157-184页
    9.1 引言第157-158页
    9.2 实验部分第158-162页
        9.2.1 药品与试剂第158-159页
        9.2.2 实验仪器第159-160页
        9.2.3 实验方法第160-162页
    9.3 结果与讨论第162-181页
        9.3.1 IS-RPLC法建立亲水化合物logD-logk_w模型尝试第162-164页
        9.3.2 两种流动相配制方法对HILIC保留的影响第164-166页
        9.3.3 离子强度对HILIC保留的影响第166-167页
        9.3.4 三种HILIC柱logk与流动相组成的关系第167-175页
        9.3.5 三唑基HILIC柱保留行为探讨第175-178页
        9.3.6 三种HILIC柱基于logD的QSRR模型探讨第178-181页
    9.4 本章小结第181-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84页
总结与展望第184-185页
附录第185-188页
致谢第188-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柱芳烃超分子组装体的药物转运与人工光捕获系统
下一篇:液晶微结构产生光涡旋和太赫兹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