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土壤中铀污染的治理方法 | 第13-15页 |
1.1.1 物理方法 | 第13页 |
1.1.2 化学方法 | 第13页 |
1.1.3 微生物修复 | 第13-14页 |
1.1.4 植物修复 | 第14-15页 |
1.2 植物修复修复铀污染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3 土壤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的机制 | 第15-19页 |
1.3.1 微生物改变污染物存在形态 | 第16页 |
1.3.2 微生物促进植物生长 | 第16-19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1 干旱对植物修复的影响 | 第19页 |
1.4.2 植物修复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6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流程图 | 第22-25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2 试验技术流程图 | 第23-25页 |
第2章 两种细菌的抗逆性分析 | 第25-31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2.1.1 供试菌种种类 | 第25页 |
2.1.2 铀的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1.3 细菌耐铀性探究 | 第25-26页 |
2.1.4 细菌耐旱性探究 | 第26页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27页 |
2.2 细菌的耐铀性和耐旱性分析 | 第27-30页 |
2.2.1 细菌耐铀性 | 第27-29页 |
2.2.2 细菌耐旱性 | 第29-30页 |
2.3 结论 | 第30-31页 |
第3章 两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抗旱性能的影响 | 第31-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1-32页 |
3.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32-33页 |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3.1.4 土壤细菌接种 | 第34-35页 |
3.1.5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种子发芽指标影响 | 第35-36页 |
3.1.6 盆栽实验 | 第36-38页 |
3.2 博落回各项指标测定 | 第38-39页 |
3.2.1 博落回生长指标 | 第38页 |
3.2.2 叶片相对水含量(RWC)测定 | 第38页 |
3.2.3 叶绿素(chlorophyll)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3.2.4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39页 |
3.2.5 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39页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3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3.4.1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发芽率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2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叶片相对水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3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5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3.5 结论 | 第47-49页 |
第4章 两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富集铀性能影响 | 第49-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4.1.2 土壤铀处理和细菌接种 | 第49-50页 |
4.1.3 土壤盆栽实验 | 第50页 |
4.1.4 博落回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50-51页 |
4.1.4.1 博落回生物量指标 | 第50-51页 |
4.1.4.2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铀富集影响指标 | 第51页 |
4.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5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4.2.1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生物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2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富集铀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3 博落回对铀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 | 第54-55页 |
4.3 结论 | 第55-57页 |
第5章 干旱胁迫下两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博落回富集铀性能影响 | 第57-6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57页 |
5.1.2 土壤铀处理和细菌接种 | 第57页 |
5.1.3 盆栽实验 | 第57-58页 |
5.1.4 博落回富集铀性能 | 第58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5.3 结论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情况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