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碑志文的界定及文化背景 | 第12-15页 |
1.1 碑志文的文体含义界定 | 第12页 |
1.2 初唐的碑志文风尚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杨炯碑志文的内容和特色 | 第15-27页 |
2.1 杨炯碑志文的内容 | 第15-18页 |
2.1.1 杨炯碑志文的分类 | 第15-16页 |
2.1.2 碑志文的内容分析 | 第16-18页 |
2.2 杨炯的碑志文特色—“点鬼簿” | 第18-27页 |
2.2.1 碑志文中的人物名字统计及原因 | 第18-21页 |
2.2.2 从“点鬼簿”分析杨炯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信仰 | 第21-22页 |
2.2.3 从修辞学角度来看杨炯的“点鬼” | 第22-27页 |
第三章 杨炯与王勃的碑志文比较 | 第27-37页 |
3.1 王杨碑志文之异 | 第28-31页 |
3.1.1 写作对象 | 第28-29页 |
3.1.2 氏族详略 | 第29-31页 |
3.2 王杨碑志文之同 | 第31-34页 |
3.2.1 星象文化的融入 | 第31-32页 |
3.2.2 惯用事典、语言洗练 | 第32-34页 |
3.3 从王杨的碑志文看杨炯的争胜心理 | 第34-37页 |
第四章 杨炯碑志文的师承与革新 | 第37-48页 |
4.1 杨炯碑志文的师承 | 第37-43页 |
4.1.1 布局结构 | 第37-39页 |
4.1.2 人物品评标准 | 第39-42页 |
4.1.3 用典方式 | 第42-43页 |
4.2 杨炯碑志文的革新 | 第43-48页 |
4.2.1 不拘一格的铭词 | 第43-45页 |
4.2.2 真实情感的流露 | 第45-48页 |
第五章 杨炯碑志文的史料价值 | 第48-54页 |
5.1 杨炯的碑志文与其家世 | 第48-50页 |
5.2 杨炯碑志文对初唐社会政策的反映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